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肌张力降低

肌张力降低

  • 别名:肌张力不够
  • 患病部位:全身,肌肉
  • 所属科室:外科,普外科
  • 细分症状:全身性肌张力降低、局部性肌张力降低
  • 相关疾病:脊髓梗死、新生儿休克、小儿肌阵挛性癫痫、甲型病毒性肝炎
  • 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CT检查、肌张力检查
  • 相关药品:盐酸乙哌立松片、消炎生肌膏、盐酸替扎尼定片、橡皮生肌膏
  • 相关症状:脊髓病变、肌肉萎缩、血压下降、门体侧支循环、感觉障碍

1肌张力降低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肌张力降低是指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降低,使肌肉不能正常活动。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称为肌张力。肌张力是维持身本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并表现为多种形式。肌张力降低会严重影响人的生活。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上海针灸杂志》 2003年 第10期

2肌张力降低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肌张力降低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症状性两类。

  1、原发性肌张力降低:是最常见来自遗传因素。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黑质纹状通路中,酪胺酸羟化酶或生物蝶呤功能障碍。

  2、症状性肌张力降低:代谢障碍、变性、炎症、肿瘤等均可引起症状性肌张力异常。本病仅有少数的神经病理研究,未有肯定的结论。

来源资料:《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年 第29期

3肌张力降低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肌张力降低的诊断鉴别:

  肌张力降低是由于肌肉阻抗降低,并常常伴有关节过度伸展及腱反射减弱。在诊断肌张力降低时需和下列相似疾病鉴别。

  1、全身肌张力障碍: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旧称扭转性痉挛)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综合征,其特征是扭转性的不自主动作,造成持续的,往往很怪异的姿势.症状通常开始出现在儿童时代。表现为行走时足部内翻并固定于跖屈位。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往往具有遗传性,主要的遗传型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部分外显率,在先验病人的家系中有些看来“未得病”的成员往往是本病顿挫型的病例。在若干家族中,致病基因看来是定位于染色体9q。本病的病理解剖基础不明.。本病最为严重的形式表现出毫不容情的稳步进展加重的病程,症状十分严重的病例可能经常处于全身扭转形成的奇特的固定的姿势中。精神与思维功能通常保持正常。

  2、偏身肌张力障碍(hemidystonia):系指同侧上下肢的肌群受累,多为继发性原因所造成的。血电解质、药物、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及分类。1.CT或MRI检查 对鉴别诊断有意义。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可显示脑部某些生化代谢情况,对诊断颇有意义。3.基因分析 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3、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表现节段性分布特点,如颅-颈部肌张力障碍,上肢伴或不伴中轴、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下肢伴或不伴躯干肌张力障碍,躯干-颈部(不影响头面部)肌张力障碍等。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是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中的一类。

  4、局限性肌张力障碍:肌张力障碍综合征(dystonic syndrome)简称肌张力障碍(dystonia),是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以肌张力异常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特点。尽管名为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但肌张力的变化不引人注意,而引人注意的是异常的体位姿势和不自主的变换动作。肌张力障碍可影响受累肢体的正常运动幅度、范围、速度和肌肉的硬度等。

来源资料:《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 第7期

4肌张力降低症状检查

  肌张力降低的检查:

  肌肉无力,不能带动相应关节运动。肌肉不能正常活动,肌肉所牵动的关节活动有障碍。

  肌张力降低患者需做肌张力检查,肌张力检查是检查肌肉静止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的一种方法,从其硬度中亦可测知其肌张力。做该项检查前需禁忌在检查前几天不要做过度剧烈的运动,防止肌肉酸痛而影响检查结果。其检查时的要求需肌肉放松,以便医生顺利开展检查工作。

来源资料:《现代康复》2000年第4期

5肌张力降低治疗/预防

  一、肌张力降低的治疗:

  治疗措施有药物、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A)和外科治疗。对局限性或节段性肌张力降低首选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全身性肌张力降低宜采用口服药物加选择性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药物或A型肉毒毒素无效的严重病例可考虑外科治疗。

  1、药物治疗

  (1) 安坦:大剂量安坦对50%的患者有或多或少的改善,但须缓慢增量,一般为2~6mg/日,以后每一至二周增加2mg,直至疗效满意而不良反应不明显。不良反应主要为视物模糊、口干、便秘,但不良反应不应作为增加药物剂量的绝对禁忌证。不良反应重者增加剂量应推迟1~2周,待不良反应减轻或完全消失后可再增加剂量。一般18岁以下平均耐受剂量为30~40mg/日,最大耐受剂量为80mg/日。

  (2) 对抗多巴胺功能的药物:氟哌啶醇首服每日1次0.5mg,以后逐渐增量至1mg,每日3次,若症状控制不佳,可再增量至疗效肯定而不良反应不明显。泰必利 50~100mg,每日2~3次,逐渐增量至症状改善,而不良反应不明显为止。也可用哌迷清、氯丙嗪、丁苯那嗪等。

  2、注射A型肉毒毒素

  (1) 眼睑痉挛:共注射5~6个点,上下眼睑中内1/3段交界处及中外1/3段交界处,注射点距眼缘2~3mm,共4个注射点,第5个注射点为外眦部颞侧眼轮匝肌,注射点距外眦1cm。注射后中等改善和显著改善者达90%左右,从注射到开始改善发作的潜伏期为4.2日,疗效持续时间平均为15.7周。

  (2) 口-下颌肌张力障碍:选择咬肌、颞肌、翼内外肌、二腹肌,每块肌肉分2~4点注射,严重者可在口腔内上腭部分5点注射,还可注射颏下肌。治疗显效率约50~70%,疗效持续3个月,个别患者达一年。不良反应为吞咽不适、构音障碍、咀嚼无力,均为暂时性的。

  3、手术治疗

  通过电生理学和PET研究发现肌张力降低是因为苍白球-丘脑-皮质投射系统受到破坏,这为通过阻断从丘脑到额叶运动皮质的过度兴奋的异常传入冲动来治疗肌张力降低提供了理论基础。

  (1) 丘脑切开术: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单侧肌张力降低。

  (2) 外周手术:有3种治疗颈部肌张力降低的外周手术,即硬膜外选择性脊神经后支切断术,硬膜外神经前根切断术和脊副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二、肌张力降低的预防:

  应该到正规医院的内科进行治疗,积极对因治疗肌张力下降才是预防的关键。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2.预防高热惊厥的发生。

来源资料:《光明中医》 2014年 第6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肌张力降低症状描述
2肌张力降低症状起因
3肌张力降低症状诊断/鉴别
4肌张力降低症状检查
5肌张力降低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