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中枢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

  • 患病部位:头部,颅脑
  • 所属科室:内科,神经内科
  • 细分症状:炎症性中枢性发热、非炎症性中枢性发热
  • 相关疾病:脑痨、高颅压性脑积水、高血压脑出血、额叶癫痫
  • 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脑神经检查、X线检查
  • 相关药品:脑蛋白水解物片、巴特日七味丸、莪术油注射液、清热醒脑丸
  • 相关症状:神经性头痛、反射性呕吐、颅压增高、基底节出血、偏瘫、抽搐

1中枢性发热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中枢性发热在发热的各种病因中较为少见,其表现及处置也与常见的各种感染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不同。因此临床上在确定中枢性发热时,应首先除外各种感染性、药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0年 第11期

2中枢性发热症状起因

  引起中枢性发热的疾病以脑血管病、脑外伤及脑部手术侵袭较常见,也可见于脑部肿瘤、癫痫、酒精戒断和急性高颅压等。

  1.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引起的中枢性发热以出血性多见,特别以内侧型出血破入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原发性脑室出血、桥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较常见;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损害下丘脑前区也易引起中枢性高热。出血性脑血管病引起中枢性高热是由于出血和周围水肿直接影响体温调节中枢,以及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内的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等物质刺激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所致。也有报道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引起下丘脑的病理改变。有报道在409例脑出血患者中,有20例中枢性发热,其中12例死亡。脑梗死引起中枢性发热者较少见,但可发生在大面积脑梗死和桥脑梗死患者,可能为大面积梗死灶周围水肿影响下丘脑、桥脑病灶影响了下丘脑的传出径路所致。

  2.脑外伤和脑手术:严重脑外伤和颅脑手术累及垂体窝、三脑室部位、后颅窝等可引起发热。尤其以往经三脑室入路行鞍区肿瘤切除后,常发生中枢性高热及胃粘膜出血等并发症。脑部手术侵袭引起的中枢性发热多发生于术后数天内。

  3.癫痫:强直-阵挛性发作的癫痫可引起发作后体温升高。可能因肌肉持续性收缩使产热增加,以及癫痫发作使神经元过度兴奋放电,引起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短暂性功能紊乱,导致发热。

  4.急性脑积水:据报道急性脑积水可引起高热,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急性脑积水发热可能由神经肽释放,中枢多巴胺介质紊乱,或下丘脑受压所致。

  5.酒精戒断:有报道长期酗酒者,在戒断后产生中枢性发热。

  6.颈段或上胸段病变:损伤中间外侧柱,以及使体温调节反射传出障碍,可引起发热。但颈段横贯性损伤一般不引起发热。

  7.恶性高热:恶性高热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性疾病,患者在麻醉时迅速产生严重难以控制的高热、肌强直及酸中毒。患者可有高血糖、血钙,以及磷、钾及镁等离子增高,肌酸激酶(CK)显著增高,严重者可有肌红蛋白尿及肾功能衰竭。该病可伴有肌肉病如肌营养不良和中央轴空病。

来源资料:《中国医药导报》 2009年 第18期

3中枢性发热症状诊断/鉴别

  中枢性发热的鉴别诊断

  1、感染性发热:各种传染病如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体温中枢功能紊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情形。

  2、不明原因发热:广义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是指所有的不明原因的发热者。但在临床上还采用发热的狭义概念, 即不明原因发热。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

  3、持续性发热:当口温高于 37.3℃或肛温高于 37.6℃,一日间的变化超过 1.2℃,即称之为发热。按照发热的高低,可区分为下列几种临床分度:低热 37.4℃~38℃ 中等度热 38.1℃~39℃ 高热 39.1℃~41℃ 超高热 41℃以上,持续4周以上,为持续性发热。

  4、弛张热:指体温持续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超过2度,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5、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来源资料:《中成药》 2001年 第1期

4中枢性发热症状检查

  中枢性发热的检查方法:

  双侧下丘脑前部病变,特别是视前区体温敏感神经元的病变,引起体温整合功能障碍,使躯体的血管扩张和汗腺分泌等散热机制障碍,从而导致中枢性高热。由于散热机制障碍,所以在发热时不伴有出汗、呼吸快、脉搏增快以及皮肤血管扩张等生理性散热反应。中枢性发热主要有下列特点。

  1.突然高热,体温可直线上升,达40~41℃,持续高热数小时至数天直至死亡;或体温突然下降至正常。

  2.躯干温度高,肢体温度次之,双侧温度可不对称,相差超过0.5℃。

  3.虽然高热,但中毒症状不明显,不伴发抖。

  4.无颜面及躯体皮肤潮红等反应,相反可表现为全身皮肤干燥、发汗减少、四肢发凉。

  5.一般不伴有随体温升高而出现的脉搏和呼吸增快。

  6.无感染证据,一般不伴有白细胞增高,或总数虽高,分类无变化。

  7.因体温整合功能障碍,故体温易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波动。

  8.高热时用抗生素及解热剂(如乙酰水杨酸等)一般无效,这是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受损,解热药难以对其产生影响,所以不产生降温的临床效果。但用氯丙嗪及冷敷可有效。

来源资料:《中医研究》 2005年 第9期

5中枢性发热治疗/预防

  一、中枢性发热的治疗原则:

  中枢性发热的治疗较为困难,首先应治疗原发病。如脑出血者应给予降颅压;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在降颅压的同时给予止血药;恶性高热者停用麻醉药,给予硝苯呋海因治疗;神经安定剂恶性综合征者停用抗精神病药,治疗脱水和其它并发症,可试用溴隐停、肌松药硝苯呋海因及抗帕金森药治疗。

  因通常机体能耐受的体内温度为40.5℃,超过此温度时脑组织容易产生热损害,因此必须积极降温治疗。一般采用氯丙嗪25~50mg,肌注或静滴,每日2次,儿童每次0.5~1mg/kg。同时采用物理降温如冰帽、冰毯或冷敷。效果不佳者可试用静脉滴注冷生理盐水(4~6℃)或冷甘露醇,据报道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

  二、中枢性发热的预防原则:

  1、注意中枢性发热患者的水盐代谢,补足水分,预防脱水。

  2、保证充足易消化的营养食物,包括维生素。

  3、监护心血管功能,对心肌劳损者,在退热期或用解热药致大量排汗时,要防止休克的发生。

来源资料:《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4年第9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中枢性发热症状描述
2中枢性发热症状起因
3中枢性发热症状诊断/鉴别
4中枢性发热症状检查
5中枢性发热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