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皮肤青紫色改变

皮肤青紫色改变

  • 患病部位:全身,皮肤
  • 所属科室:皮肤性病科,皮肤科
  • 细分症状:全身性皮肤青紫色改变、局部性皮肤青紫色改变
  • 相关疾病:雷诺病、关节扭伤、颈部勒伤。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网状青斑
  • 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检查、红细胞检查、尿常规检查
  • 相关药品:尼麦角林片、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盐酸丁咯地尔片
  • 相关症状: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斑丘疹、湿疹、细菌感染、瘀斑

1皮肤青紫色改变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如果血液中的还原红蛋白(一种没有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增多、皮肤则会出现皮肤青紫色改变,医学上称为发绀,常常在舌、嘴唇、耳廓、面颊、肢端最为明显。皮肤青紫色改变多见于血小板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少而血液不易凝固和血液病。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临床护理杂志》 2011年 第1期

2皮肤青紫色改变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

  一、血小板相关抗体:慢性ITP病人血清中存在抗血小板抗体。若将慢性ITP病人的血浆输给正常人,可使正常人的血小板减少;如将正常人的血小板输给ITP病人,输入的血小板在短时间内被破坏。由此证实ITP病人内血小板寿命缩短是由于血清中存在有破坏血小板的抗体,称为血小板相关抗体(PAIC3),95%为IgG型,少量为IgM和IgM型。ITP病人血循环中存在血小板相关补体C3(PAC3),其增高与PAIg增高成正比。

  二、血小板破坏机制:正常血小板平均寿命为7~11天,而ITP病人血小板的寿命仅40~230分钟。因为脾脏含有大量的巨噬细胞,可产生高浓度的抗血小板抗体,且血流缓慢可阻留抗体被覆的血小板,因此脾脏成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肝脏和骨髓也是血小板破坏的场所。慢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被巨噬细胞吞噬所致。急性ITP血小板破坏是由于病毒抗原吸附于血小板表面,并与相应的抗病毒抗体结合,导致血小板被破坏。

  三、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因血小板和巨核细胞有共同抗原,故抗血小板抗体也可遏制骨髓巨核细胞,使其成熟障碍,从而影响血小板的生成。

  四、其他因素:1、雌激素的作用:慢性型多见于育龄妇女,妊娠期容易复发,提示雌激素可能在本病发病中其一定作用,可能是雌激素可增加巨噬细胞对血小板吞噬和破坏能力;2、抗体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毛细血管通透些增高而加重出血。

来源资料:《国内乡村医药》 2012年 第11期

3皮肤青紫色改变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皮肤青紫色改变的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三大症状,肝、脾、淋巴结不大,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有贫血者相似,但一般贫血较重,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多减少,网织红细胞不高。骨髓红、粒系统生血功能减低,巨核细胞减少或极难查见。

  (2)急性白血病:ITP特别需与白细胞不增高的白血病鉴别,通过血涂片中可见各期幼稚白细胞及骨髓检查即可确诊。

  (3)过敏性紫癜:为对称性出血斑丘疹,以下肢为多见,血小板不少,一般易于鉴别。

  (4)红斑性狼疮:早期可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怀疑时应检查抗核抗体及狼疮细胞(LEC)可助鉴别。

  (5)Wiskortt-Aldrich综合征:除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外,合并全身广泛湿疹并易于感染,血小板粘附性减低,对ADP、肾上腺素及胶原不发生凝集反应。属隐性遗传性疾病,男婴发病,多于1岁内死亡。

  (6)Evans综合征:特点是同时发生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阳性,病情多严重,多数病人经激素或脾切除治疗有效。

  (7)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见于任何年龄,基本病理改变为嗜酸性栓塞小动脉,以前认为是血小板栓塞,后经荧光抗体检查证实为纤维蛋白栓塞。这种血管损害可发生在各个器官。临床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和溶血性贫血,肝脾肿大,溶血较急者可发热,并有腹痛、恶心、腹泻甚至出现昏迷、惊厥及其他神 经系症状。网织红细胞增加,周围血象中出现有核红细胞。血清抗人球蛋白试验一般阴性。可显示肾功能不良,如血尿、蛋白尿、氮质血症、酸中毒。预后严重,肾上腺皮质激素仅有暂时组合缓合作用。

来源资料:《健康促进》 2014年 第3期

4皮肤青紫色改变症状检查

  皮肤青紫色改变的检查:

  1、血象。

  急性皮肤青紫色改变的血小板明显减少,多在20×109/L以下。出血严重时可伴贫血,白细胞可增高。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者,血小板多在30-80×109/L,常见巨大畸型的血小板。

  2、骨髓象。

  急性皮肤青紫色改变的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多为幼稚型,细胞边缘光滑,无突起、胞浆少、颗粒大。慢性型,巨核细胞一般明显增多,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但胞浆中颗粒较少,嗜碱性较强。

  3、免疫学检查。

  4、其他。

  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血块收缩不佳,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减弱,51Cr或111In标记血小板测定,其寿命缩短。

来源资料:《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02年 第2期

5皮肤青紫色改变治疗/预防

  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如密度、颜色、大小等,注意体温、神志及出血情况, 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避免外伤,出血严重者须一定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据实际情况,适当参加锻炼,避免七情内伤,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细软,如有消化道出血,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斑疹病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抓搔划破 皮肤诱发感染。本病为药物过敏或有过敏史者,应在用药时注意避免使用致敏药物。紫斑多有皮肤骚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清洁,避免过敏防抓破感染。平素可常服药膳。

  皮肤青紫色改变患者可吃下列食疗缓解病情:

  (1)花生:每日吃120~180克带衣花生,或用花生衣30克,红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5~7日为三个疗程。本方有促使血小板升高的作用。

  (2)大枣粥:大枣1份,粳米100克。共煮粥,每日早晚服用,久服效佳。本方有益气养血之功。

  (3)二鲜饮:鲜茅根150克(切碎),鲜藕20克(切片)。煮对常饮,每日4~5次。本方有凉血养阴,消瘀止血之功。

  (4)藕柏饮:生藕节500克,侧柏叶200克。捣烂取汁,加温开水服用,每日3~4次。本方有凉血化瘀,收敛止血之功。

  (5)黄花鱼:120克,加水文火炖1日,时时搅拌至溶化,全料分作4口量,每日分2次服,服时需再加热。本方有调补气血之功。

来源资料:《国内超声医学杂志》 2005年 第7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皮肤青紫色改变症状描述
2皮肤青紫色改变症状起因
3皮肤青紫色改变症状诊断/鉴别
4皮肤青紫色改变症状检查
5皮肤青紫色改变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