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脉搏超过100次且按之如细线一般,则称之为脉搏细速。脉搏细速主要是由于心动过速所引起,细是中医里的概念,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脉搏细速主要是由于心动过速所引起,因此积极治疗引起心动过速的原发疾病可以有效防治该病症。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国内卫生产业》2014年第4期
脉搏细速主要是由于心动过速所引起,细是中医里的概念,细脉主气血两虚,诸虚劳损。因诸病而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血虚不能充盈脉道,则脉体细小软弱无力。湿邪阻压脉道,也可见细脉。引起脉搏细速的疾病有等渗性脱水、肠梗阻、化脓性盆腔血栓静脉炎、损伤性休克等。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当代护士:综合版(上旬刊)》 2015年 第1期
数脉搏前,要先让病人安静休息一会儿,避免活动和过度兴奋,影响脉搏的准确性。数脉搏时,不仅是测定每分钟的次数,还要注意脉搏的节律、弹性和强弱。正常人脉搏有力而富有弹性,很容易在手腕掌面外侧跳动的挠动脉上摸到。成年人如果测得每分钟脉搏数超过100次,且按之如细线一般时,可诊断为脉搏细速。
脉搏细速症状的鉴别:
1、肠梗阻: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和无肛门排气。
2、等渗性脱水:
主要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要详细询问体液丧失情况,每日的失液量有多少,持续多少时间,失液的性状等。测定细胞外液量和血清钠,以了解缺水和失钠情况。血清Na+和Cl-一般无明显降低,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尿比重增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有明显增高,表示血液浓缩。必要时可作血气分析测定,以判定有否酸碱平衡失调。
3、损伤性休克:
重要的是要作出早期诊断。待到血压下降才诊断休克,有时可能已嫌太迟。凡遇到大量失血、失水或严重创伤时,均应想到休克发生的可能。在观察过程中,如发现病人有精神兴奋、烦躁不安、出冷汗、心率加速、脉压缩小、尿量减少等,即应认为已有休克。如病人口渴不止,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呼吸浅而快,脉搏细速,收缩压降至12kPa(90mmHg)以下和尿少等,则应认为已进入休克遏制期。
来源资料:《国内实用医药》 2014年 第35期
当出现脉搏细速的时候是需要检查一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以及心电图的情况来确诊的。
脉搏细速的检查方法:
1、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2、心电图: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称为心电图(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帮助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检查方法。
来源资料:《中医临床研究》 2010年 第8期
脉搏细速治疗采用中医治疗方法,山楂能治高血脂 高血压 冠心病并缓癌缓衰老。金英子有造血 活血 软化动脉血管的作用,丹参有扩张血管与增进冠状动脉流量的作用,可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动过速等。何首乌能治头晕,胆固醇过高等症。蜂蜜是健康的呵护神,治疗心脏病有效。每次10克日服1-2次每包服用10天一月3包 用蜂蜜或温开水送下。1-2个月见效。
预防脉搏细速原则为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遏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宜清热、化湿、活血。常用凉性去湿兼活血之食品。如莲藕、冬瓜、油菜、菠菜、茄子、丝瓜、胡萝卜、木瓜、葡萄、薏苡仁、绿豆、赤小豆、乌骨鸡、兔肉、青蛙、鸭肉、蚬肉、海带、草鱼、泥鳅、鲍鱼、甲鱼、等。忌食温燥伤阴食物。如生姜、大蒜、辣椒、花椒、八角、桂皮、洋葱、荔枝、狗肉 、羊肉、猪肝、猪肚等。
来源资料:《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3年 第5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