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抽掣是指手脚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即手足抽搐。多发于通常在3至15岁儿童。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年 第11期
手足抽掣是指手脚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即手足抽搐。多发于通常在3至15岁儿童。造成手足抽掣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 、孕产因素:母孕期高热、难产史、生后窒息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剖宫产等。2、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腮腺炎、鼻炎、咽炎、水痘、各型脑炎、病毒性肝炎等。3、精神因素:惊吓、情绪激动、忧伤、看惊险电视、小说及刺激性的动画片等。4、家庭因素:父母关系紧张、离异、训斥或打骂孩子等。5、其他:如癫痫、外伤、一氧化碳中毒、中毒性消化不良、过敏等。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医研究》 2005年 第9期
手足抽掣即手足抽搐。四肢抽动(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通常伴有壮热呕吐,睡时多惊,心神不安,身体强直等症。它容易与其他症状相混淆,下面是具体的鉴别诊断。
(1)肢体痿废。肢体肌肉萎缩、筋脉弛缓、痿废不用者,见于痿病,多因精津亏虚或湿热浸淫,筋脉失养所致。一侧上下肢痿废不用者,称为“半身不遂”,见于中风病人,多因风痰阻闭经络所致(见右图)。双下肢痿废不用者,见于截瘫病人,多由腰脊外伤或瘀血阻络所致。
(2)四肢抽搐。四肢筋脉挛急与弛张间作,舒缩交替,动而不止。多因肝风内动,筋脉拘急所致。
(3)手足拘急。即手足筋肉挛急不舒。如在手可表现为腕部屈曲、手指强直,拇指内收贴近掌心与小指相对;在足可表现为踝关节后弯,足趾挺直而稍向足心。多因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4)手足颤动。即手或下肢颤抖或振摇不定,不能自主。多由血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亦可为动风之兆。
(5)手足蠕动。即手足掣动迟缓,类似虫行。多为脾胃气虚、筋脉失养,或阴虚动风所致。
来源资料:《国内当代医药》 2013年 第34期
手足抽掣即手足抽搐,指手脚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抽搐与痉挛、惊厥、癫痫的关系密切,含义也相近。痉挛是指肌肉的不自主收缩,可发生于骨骼肌或平滑肌;强烈的骨骼肌痉挛称为抽搐,一般无意识障碍;伴有意识丧失的抽搐叫惊厥。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属于抽搐,癫痫大发作属于惊厥。检查手足抽掣需要与其他症状相鉴别。
1、全身强直性抽风:全身肌肉强直,一阵阵抽动,呈角弓反张(头后仰,全身向后弯呈弓形),双眼上翻或凝视,神志不清。
2、局限性抽风:仅局部肌肉抽动,如仅一侧肢体抽动,或面肌抽动,或手指、脚趾抽动,或眼球转动,眼球震颤、眨眼动作、凝视等。大多神志不清。以上抽风的时尚可为几秒钟或数分钟,严重者达数分钟或反复发作,抽风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者称惊厥的持续状态。
3、高热惊厥:主要见于6个月到4岁小儿在高热时发生抽风。高热惊厥发作为时短暂,抽后神志恢复快,多发生在发热的早期,在一次患病发热中,常只发作一次抽风,可以排除脑内疾病及其它严重病疾,且热退后一周作脑电图正常。
来源资料:《临床误诊误治》 2003年 第5期
治疗手足抽掣需要针对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来预防。例如癫痫病人需按医嘱服药,如果突然停药,即使是1天~2天,都会导致癫痫抽筋的发作。又如小儿高热易抽筋,及时退热可预防抽筋;破伤风病可引起抽筋,所以要打破伤风疫苗预防破伤风病;狂犬病会引起抽筋,预防狗咬伤很重要,万一被狗咬伤,要立即到医院诊治;对患狂犬病的家畜应立即杀死;缺钙会引起抽筋,所以小孩要补足钙(多吃含钙食物,必要时服葡萄糖酸钙、钙片等),同时要多晒太阳,服食鱼肝油等。预防腓肠肌抽筋,要在剧烈运动前或游泳前做足准备运动、热身运动。为防止晚上睡觉时该处抽筋,白天勿过度疲劳,晚上勿使腿部受凉。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国内实用医药》 2014年 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