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肌痛又叫流行性胸痛,多由柯萨奇及埃可病毒1、6、9型引起。突然出现明显的胸痛和(或)腹痛。可为压迫性痛、刺痛、刀割样或撕裂样的疼痛。多呈痉挛性发作,每次持续1~2h。发作间歇期亦可有钝痛。疼痛可为一侧或两侧。同时可伴有发热、咽痛和头痛等感染症状。流行性肌痛可随呼吸、咳嗽或转动体位加剧,并可放射至颈肩及上腹部,肌痛轻重不一,严重者甚至引起休克,肌肉活动时肌痛加剧,肌痛多半在3~4日后消失,发热亦随之好转,本病多能自愈。偶有反复发作,病程迁延数周者。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罕少疾病杂志》2004年第3期
流行性肌痛的发病原因是柯萨奇病毒,柯萨奇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肠道病毒属。病毒颗粒为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为22~30nm,呈圆形颗粒状。病毒基因组为单股线状RNA,全长约6000~8500bp,构成病毒核心。外壳呈20面体,立体对称,由32个壳粒组成,每个壳粒含有病毒核酸编码的四种壳蛋白VP1~VP4。在5端结合一个病毒基因蛋白Vpg,在Vpg之后接着一段长约740bp的非编码区。
柯萨奇病毒按照在乳鼠中病变的不同而分为A、B两组。A组原有24个血清型,其中第23型后来被划归艾柯病毒9型,尚存23个血清型。这些血清型皆可用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加以区别。A组病毒虽不具有共同的抗原,但有型间的交叉免疫性,如A3和A8、A11和A15、A13和A18之间可有交叉血清反应;相反,在6个B组病毒的血清型和A9之间,则有共同的群抗原。除少数毒株外,柯萨奇病毒不产生红细胞凝集素,因而不能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来鉴定。
柯萨奇病毒对新生小白鼠有高度致病性,A组病毒引起骨骼肌广泛性肌炎和弛缓性瘫痪而于1周内死亡。B组病毒可引起灶性分布的肌炎,并可引起脂肪组织炎、脑炎、心肌炎、胰腺炎、肝炎和心内膜炎。乳鼠常出现全身震颤、痉挛和强直性瘫痪。较年长的小白鼠可耐受B组病毒感染,但可通过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而诱发胰腺炎。营养不良可使B3病毒在成年小白鼠中产生严重疾病,包括在心、脾、肝、脑中的持续性感染,淋巴组织萎缩。
来源资料:《临床荟萃》2003年第4期
流行性肌痛的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肌痛,疼痛呈阵发性,活动时加剧,部分病例疼痛呈迁徙性。少数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昏、乏力等。流行性肌痛除了根据以上症状来诊断外,还需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流行性肌痛症及肌球蛋白尿症相鉴别。
1、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起病快,可有缓解,有全身性无力及肌萎缩,特别易累及颈肌以及出现吞咽困难,肌肉有疼痛和压痛,且可有皮肤改变及雷诺氏现象,无家族遗传史,均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鉴别。
2、流行性肌痛症:系病毒感染,流行区有相同患者,以呼吸痛及胸部肌肉压痛为主。
3、肌球蛋白尿症:全身或局部肌肉疼痛、软弱,尿色变红、尿中肌球蛋白阳性。此外,也应注意同重症肌无力、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风湿性多发性肌痛相鉴别。
来源资料:《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年第9期
病毒分离是流行性肌痛确诊的主要方法,具有节省、快速和准确的优点,而避免了血清学方法所遇到的血清型繁多的困难。从粪便中分离病毒的阳性率最高,起病后10天内仍可阳性。在起病前36h及发热期间可从血中分离出病毒。呼吸道感染者可从咽拭或含漱液中分离病毒。脑脊液中分离病毒阳性率较低,但确诊意义较大。其他标本包括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尿液、肌肉活检组织和尸检神经组织均可送检。
辅助检查:从流行性肌痛病人咽拭子中分离相同病毒。严重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继发细菌感染。
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方法中,中和试验是鉴定已分离病毒血清型最特异的方法。但作为检测肠道病毒感染的抗体,则中和试验还不够敏感,而且操作繁复,价格昂贵。患者在病程第2周开始出现中和抗体,2~3周后达高峰,并保持3~6年。补体结合试验的特异性较低,异型抗体出现率较高。但补体结合抗体与中和抗体同时出现,而仅保持2~3个月,可作为近期感染的依据。
来源资料:《中国法医学杂志》2007年第4期
流行性肌痛的患者可采用复方氯唑沙宗、芬必得等治疗,多数患者均迅速康复。结论临床上几遇到突然发生,轻重不一,甚至是从未体验过的胸、腹剧烈疼痛,而相应部位脏器检查结果阴性者,均应考虑流行性肌痛的诊断。治疗原则为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流行性肌痛的预防:
1、管理传染源:患者应予隔离2周,应注意隔离。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食管理和个人卫生,不吃脏水污染过或苍蝇爬过的食物,避免在污水中游泳。
3、加强饮食营养:注意适当的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为宜。
来源资料:《承德医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