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

  • 患病部位:腹部,消化内科
  • 所属科室:内科,肝
  • 细分症状:感染性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药物性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
  • 相关疾病:四川并殖吸虫病、肺并殖吸虫病、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
  • 相关检查: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检查、肝脏触诊检查、腹部透视检查
  • 相关药品:吡喹酮片、肥儿丸、七味酸藤果丸、消积健儿片、保儿安颗粒
  • 相关症状:脑膜刺激征、脓肿、结节、皮下结节、腹膜炎、下腹痛

1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四川并殖吸虫常侵入肝脏,在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肺并殖吸虫病,其临床表现亦多样化。潜伏期数天至20年,大多数在1年内。按其侵犯的主要器官不同,临床上可分为4型。该病可在流行区或到达流行区内,通过生食或半生食石蟹、蜊蛄、沼虾、红娘华或饮用生的溪水及食具(刀、砧板)的污染获得。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切实做到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石蟹、蜊蛄及生水等以预防感染,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便,避免虫卵随雨水冲入溪流污染水源。患者一旦得病,应彻底治疗。

  斯氏肺吸虫病又称四川并殖吸虫病,是由斯氏肺吸虫(Paragonimus skrjabini)寄生人体所致,其蚴虫在体内各处游走,引起皮下组织器官的炎症性,坏死性、过敏性、囊肿性病变,临床特征主要为皮下游走性囊肿性结节。

来源资料:《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 第2期

2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症状起因

  寄生虫引起的疾病。肺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它一生有三个宿主:淡水螺是它的第一中间宿主,是肺吸虫尾蚴寄生的宿主;河蟹则是它的第二中间宿主,尾蚴侵入到河蟹体后,形成囊蚴。也可寄生于肺以外的组织或器官。虫卵主要随痰咳出,以后在水内孵化成毛蚴。毛蚴侵入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内经过胞蚴、雷蚴等发育阶段最后成为尾蚴。尾蚴进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石蟹或蛄的体内发育成为囊蚴。人若进食含有此种囊蚴的生的或未煮熟的石蟹或蛄时,囊蚴随之进入消化道,经消化液作用脱囊成为童虫。童虫的活动能力很强,加上所分泌的酶的作用,可穿过肠壁到腹腔浆膜表面匍匐,其中多数童虫沿肝表面向上移行,直接贯穿膈而达胸腔,进而侵入肺内并发育为成虫。

  少数童虫停留于腹腔内,继续发育,并穿入肝脏浅层或大网膜成为成虫。偶尔可沿纵隔内大血管根部及颈内动脉周围软组织向上移行,经破裂孔而侵入颅中凹,再经颞叶、枕叶的底部侵入脑组织。虫体侵入器官或组织后除引起该处病变外,还可以继续穿行到其他部位,引起病变。一般从囊蚴进入体内到在肺内成熟产卵,约需2~3个月。在虫在宿主体内一般可活5~6年。

来源资料:《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6年 第22期

3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症状诊断/鉴别

  由于肺并殖吸虫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应注意与肺结核、肺部肿瘤、结核性胸膜炎、腹膜炎、脑肿瘤等鉴别。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尤其是到过流行地区并有吞食活的囊蚴机会,有上述临床表现,胸部X线征象,嗜酸性细胞增高,应考虑诊断。痰、粪便、皮下结节的活检找到虫卵或虫体可确诊。免疫学检查对病原体检查阴性者有诊断意义。

  皮下肿块活组织检查,发现嗜酸性肉芽肿及斯氏肺吸虫蚴虫即可确诊。肺吸虫皮内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可呈阳性。痰,粪便及皮下肿块不能发现虫卵。X线胸部检查可见较淡的斑片状,出血性,炎症浸润阴影,持续较短暂;罕见囊肿阴影。单克隆抗体-抗原斑点试验(McAb-AST)可检测斯氏肺吸虫循环抗原,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并能用于疗效考核。主要与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皮下肿瘤等鉴别,卫氏与四川并殖吸虫病鉴别要点。

来源资料:《肿瘤学杂志》 2013年 第11期

4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症状检查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尤其是到过流行地区并有吞食活的囊蚴机会,有上述临床表现,胸部X线征象,嗜酸性细胞增高,应考虑诊断。痰、粪便、皮下结节的活检找到虫卵或虫体可确诊。免疫学检查对病原体检查阴性者有诊断意义。血象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沉增快,但痰,粪及活组织检查找不到虫卵。X线胸部检查可见较淡的斑片状,出血性,炎症浸润阴影,持续较短暂;罕见囊肿阴影。

  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每日50mg/kg,分1~2次(超重者按50kg计算),一疗程6~12日。对肺吸虫病也有良好疗效。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和头痛、头晕等,偶有急性溶血性贫血和精神症状。颅内高压时应用脱水剂,癫痫发作者可用镇静剂。继发细菌感染时,应加用抗生素。药物治疗要求不好可考虑手术。对慢性脑型、脊髓型,合并有压迫症状可考虑手术治疗。皮下结节和包块可手术摘除。

来源资料:《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1年 第3期

5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治疗/预防

  治疗方法与卫氏肺吸虫病相同。应加强基础护理,特别对于胸腔积液、肝损害、脑部症状和心包炎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反应,必要时进行适当处理。

  吡喹酮:对卫氏和四川并殖吸虫均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疗效高、疗程短,服用方便,是目前治疗并殖吸虫的受训药物,剂量为每日25mg/kg,分3次口服,连服2日。副作用轻,偶见心电图改变、血清转氨酶升高、中毒性肝炎等。

  硫氯酚:对并殖吸虫囊蚴虫有明显杀灭作用,可能对虫体有麻痹作用,疗程长,剂量为每日50mg/kg,分3次口服,连服10―15日,或隔日口服用20―30日为一疗程。治疗脑脊髓型为2―3个疗程。副作用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荨麻疹,偶见中毒性肝炎。

  双二氯酚(别丁):口服:每日每千克体重50~60mg(成人与小儿同)。可将全日量分3次服,隔日服药,疗程总量30~45g。毒性低,口服易吸收。副作用有头晕、头痛、消化道反应、皮疹等,偶可出现心悸、面色潮红反应。发生肝脏损害,应立即停药。

  该病可在流行区或到达流行区内,通过生食或半生食石蟹、蜊蛄、沼虾、红娘华或饮用生的溪水及食具(刀、砧板)的污染获得。预防本病的关键是切实做到不生食或半生不熟的石蟹、蜊蛄及生水等以预防感染,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便,避免虫卵随雨水冲入溪流污染水源。患者一旦得病,应彻底治疗。

  1、及时发现并彻底治疗患者,对病畜、病兽加强调查和捕杀。

  2、防止患者的痰液和粪便污染水源,用生石灰杀死痰液和粪便中的虫卵。

  3、饲养鲶鱼和家鸭吞食淡水螺和螬蛄,以切断传播途径。

  4、不吃生的或半熟的溪蟹、淡水螺和螬蛄,不喝生溪水。

来源资料:《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6年 第3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症状描述
2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症状起因
3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症状诊断/鉴别
4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症状检查
5肝内形成嗜酸性肉芽肿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