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周腹壁缺损是由于胚胎在6~lO周时腹中部、脐周腹壁发育缺陷,皮肤、肌肉和筋膜缺损,致使胎儿生理性中肠疝延迟消失甚至不消失,腹腔内容物突出于脐带内腹壁外,表面覆盖腹膜和羊膜。腹裂又称内脏外翻,指胚胎发育过程中脐旁腹壁真正缺损,伴腹腔内脏脱出,完全无皮肤及腹膜覆盖。体蒂异常是一种严重的胸壁和腹壁缺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蒂形成失败造成无脐带、无胸腹壁。腹裂最常见的原因为羊膜带综合脐周腹壁缺损征。是由于胚胎在6~lO周时腹中部、脐周腹壁发育缺陷,皮肤、肌肉和筋膜缺损,致使胎儿生理性中肠疝延迟消失甚至不消失,腹腔内容物突出于脐带内腹壁外,表面覆盖腹膜和羊膜。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9年 第2期
脐周腹壁缺损患儿有正常的脐和脐带,腹壁裂口可位于脐旁左侧或右侧,绝大多数(约80%)位于右侧,有人认为这可能与右侧脐静脉萎缩有关,裂口呈纵向,一般在 2~3cm,其边缘整齐,个别病例裂口较大,甚~2cm,个别皮条很窄,甚至不易辨认,脐周腹壁缺损处肌和腹膜均缺如,脐周腹壁缺损患儿的腹腔容积明显缩小,缩小的程度与脏器脱出的多少有关,突出体外的是原肠,从胃到乙状结肠,而无肝脏等其他的内脏器官,女性病儿有时内生殖器及膀胱亦可脱出,十二指肠与横结肠并行为蒂,与腹后壁相连,两肠间为系膜上动静脉,肠系膜游离呈点状抵止,肠管未回转,结肠位于左侧腹部,脱出的胃肠道无羊膜囊和腹膜包裹,在裂口的边缘也没有羊膜囊的痕迹,脱出肠管由于长期浸泡于羊水中,受到其中的尿素,尿酸,无机盐,皮脂等物的刺激而发生化学性炎症,致使肠壁水肿,增厚且其表面有胶冻样物覆盖,有时可见到胎粪色的纤维素假膜,此种畸形易与囊膜破裂的脐膨出混淆。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实用医学杂志》 2011年 第14期
根据胃肠道自腹部裂口脱出,脐周腹壁缺损的诊断并不困难。腹裂又称内脏外翻,指胚胎发育过程中脐旁腹壁真正缺损,伴腹腔内脏脱出,完全无皮肤及腹膜覆盖。体蒂异常是一种严重的胸壁和腹壁缺损,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蒂形成失败造成无脐带、无胸腹壁。腹裂最常见的原因为羊膜带综合征。膀胱外翻指下腹壁和膀胱前壁缺如,膀胱后壁暴露在腹壁外,是由于胚胎时期下腹尾部包卷异常而形成。巨型脐膨出是指脐周腹壁缺损直径超过6 cm的脐膨出,除肠道外,伴有实质性脏器或膀胱脱出体外,尤其是肝脏的疝出是本型的标志。由于腹壁缺损大,并发畸形多。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09年 第12期
脐周腹壁缺损患者的超声表现为在胎儿脐根部有一向外突起的肿块,大小不一,边缘清晰,外面覆以包膜,脐带附着于肿块的顶端,肿块内可为肠管回声,较大的脐膨出可见膨出肿块内含肝脏等实质性器官,彩超显示肿块边缘可见脐血管。需引起注意的是小型和大型的脐膨出容易漏诊,前者疝口小,不易发现;后者腹部轮廓大致正常,仅腹壁变薄。
超声对脐膨出的确诊率很高,且能够判断其程度,指导进一步处理。确诊后视情况决定胎儿去留,若胎儿无合并染色体畸形,膨出之肿块小,产后即行手术修补,可获得较好的结果。
来源资料:《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年 第2期
脐周腹壁缺损患儿出生后立即用无菌盐水纱布覆盖脱出肠管,外面置干纱布包裹,注意防止肠管发生扭曲和绞窄。在敷料外面再敷一层塑料膜,或将患儿躯体放入塑料袋内,以防水分蒸发和热量丢失。就诊较晚,伴有体温低下和脏器污染的病例,可先用温生理盐水抗生素溶液反复冲洗,使体温慢慢恢复,清除脏器表面的污染。快速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有人主张术前应经静脉给2倍于正常需要量的液体,并给血浆20~40ml,γ-球蛋白50mg,同时给广谱抗生素。待患儿情况好转后即可手术。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0年 第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