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挛缩性瘢痕

挛缩性瘢痕

  • 患病部位:全身,肌肉、皮肤
  • 所属科室:外科、皮肤性病科,普外科、皮肤科
  • 细分症状:损伤性挛缩性瘢痕、烧伤性挛缩性瘢痕
  • 相关疾病:着色芽生菌病、烧伤、先天性毛细血管扩张性大理石样皮肤
  • 相关检查:皮肤试验检查、皮肤颜色检查、皮肤真菌镜检查、血液检查
  • 相关药品:阿莫西林双氯西林钠胶囊、头孢羟氨苄胶囊、阿奇霉素颗粒
  • 相关症状:唇外翻、睑外翻、增生性瘢痕、毛发脱落、动脉导管未闭

1挛缩性瘢痕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挛缩性瘢痕是以其引起的功能障碍特征命名的疤痕。它不仅有明显的功能障碍,也存在明显的外观改变。多见于较大面积的烧伤肉芽创面愈合后,瘢痕深而厚,范围较大。也可见于外伤较深跨越关节部位的直线瘢痕。瘢痕由于自身的收缩和增生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器官变形和移位畸形。如关节部位形成蹼状瘢痕,关节伸展受限,又如手背增生性瘢痕,既有增生,又有挛缩。多见于深度烧伤愈合后,由于疤痕收缩,常导致外形改变和功能障碍,长期的疤痕挛缩可影响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组织的发育,应及早处理。一般采用植皮或其他手术治疗。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国内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8年 第6期

2挛缩性瘢痕症状起因

  挛缩性瘢痕的发病机制: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的研究发现,瘢痕疙瘩中某些细胞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B表达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如胶原、纤连蛋白的合成增加(图1)。目前推测,在某些细胞因子或其他一些介质的作用下,真皮纤维细胞合成细胞外基质的功能被激活而降解功能却降低,由此导致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在真皮内过度积聚而发病。

  挛缩性瘢痕的发病原因:瘢痕组织的异常生长与众多因素有密切关系。瘢痕是人体自卫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既是创伤的愈合过程,也是愈合的必然结果。愈合历经3个阶段。

  1.渗出阶段:创口部血浆、淋巴液、白细胞、吞噬细胞等渗出。通过吞噬、移除、吸收等作用和辅助受损细胞释放的酶所引起的自溶过程,清除坏死组织和沾染的细菌、异物等,并由纤维素形成的网状结构将创口的表层和深层初步黏合在一起。临床见创口局部微显红肿。

  2.胶原阶段:随炎性渗出之后,逐渐出现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成纤维细胞在甘氨酸、羟脯氨酸,羟赖氨酸等物质的参与下逐级聚合形成胶原纤维。胶原纤维有高度的韧性,使创口的抗张力强度增加。此时皮肤瘢痕色淡红,稍隆起,硬韧,有痒痛等感觉。

  3.成熟阶段:胶原纤维不断合成,同时又在胶原酶的作用下,不停的分解。约经1个月后,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渐趋平衡。成纤维细胞转变为纤维细胞,胶原纤维逐渐成为排列整齐有序的束状,毛细血管闭塞、数量减少,皮肤瘢痕开始发生退行性变化。临床可见瘢痕充血消退,颜色较正常肤色稍深,或呈略浅的粉白色。瘢痕较前平坦,质地渐趋柔韧,基质日益松动。

  综上所述,瘢痕疙瘩的发生与“特殊体质”有关,故临床上有“瘢痕体质”之说。在病因学上,创伤、感染或炎症、皮肤张力增加、局部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家庭遗传倾向等可能与瘢痕疙瘩的形成有一定关系,但临床上相当一部分病人瘢痕疙瘩发生于正常皮肤上而无明确外伤史。

来源资料:《国内美容医学》 2013年 第11期

3挛缩性瘢痕症状诊断/鉴别

  挛缩性瘢痕应注意与肥厚性瘢痕进行区别,早期二者无法鉴别,但在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肥厚性瘢痕表现为结缔组织显著增殖和透明变性而形成的过度增长,一般在受创后3-4周内发生,此时瘢痕隆起增厚,形成一境界清楚的斑块,淡红色或红色,有细小毛细血管扩张,以后持续或间断生长数月至数年,形成不规则外观,有时如蟹足状,常生长数月后即停止发展,潮红消退,仍有自然退变的可能,另外退变期其纤维束可融合皱缩且出现弹性纤维。

  1.增生性瘢痕(hyperplastic scar):又称肥厚性瘢痕或增殖性瘢痕,在组织病理学上与瘢痕疙瘩并无质的不同,仅为程度的差异,故这两种病变的区别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

  2.有时还须与皮肤纤维瘤、瘢痕性肉样瘤病等鉴别,组织病理检查有助明确诊断。

来源资料:《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6年 第1期

4挛缩性瘢痕症状检查

  挛缩性瘢痕的症状检查:临床上常见的因疤痕挛缩造成的畸形有睑外翻、唇外翻、颏胸粘连、手部疤痕挛缩畸形及各关节的屈侧或伸侧挛缩畸形等。其中在关节屈面的条索状疤痕挛缩,如经较长时间,挛缩疤痕两侧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以逐渐伸长,成为蹼状的疤痕挛缩,称蹼状挛缩疤痕。此种蹼状疤痕较大者常见于颈前侧、腋窝、肘窝、踝关节等处,较小者可见于内眦角、外眦角、鼻唇沟、口角、指蹼等部位,部分在体表孔道的开口处呈环状出现,造成其口径狭窄,影响正常功能。

  皮肤试验检查:是最常用的特异性检查,包括斑贴、划痕、挑刺和皮内注射等。临床上以挑刺和皮内试验最为常用,如挑刺试验阴性;可作皮内试验复查。 方法与原理特异性患者接触过敏原后,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此种抗体粘附于皮肤或粘膜下层的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受体上,当它与再次进入体内的过敏原相遇形成1个过敏原与2个IgE抗体的桥连,致使肥大细胞内发生一系列生化过程,释放过敏介质,在皮肤局部产生风团,红晕或瘙痒。在患者前臂内侧,常规消毒,然后用OT针筒,4号注射针头吸入不同种过敏原浸液分别注于前臂内侧皮内0.02ml,抗原点之间距为2.5cm。皮肤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皮肤反应,局部风团及红晕大小,与对照点相比较。

来源资料:《国内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年 第10期

5挛缩性瘢痕治疗/预防

  手术治疗挛缩性瘢痕:包括注意选择手术时机,彻底解除挛缩,妥善修复创面,和进行适当的术后处置等步骤。手术时间一般不宜过早,应待瘢痕稳定,已进入成熟阶段,基底松动后进行。过早手术,正常解剖层次由于瘢痕粘连,往往不甚清晰,易发生误伤,且出血也较多。但如在眼睑或口周等部位,为了保护视力或解决进食困难时,应尽早手术。目前在烧伤的后期修复治疗中,对发生于功能部位的瘢痕挛缩,多主张早期施行手术,以免出现继发畸形,尤其是儿童时期。在等待手术时机期间,如为四肢关节部位的挛缩瘢痕,应指导伤员进行积极的功能活动锻炼,并辅以按摩、理疗、体疗等,以阻止挛缩的进展,促进瘢痕的软化松动,和防止关节的僵化。

  彻底解除挛缩,是手术治疗的关键步骤。四肢部位宜在充气止血带下进行,可以减少出血,使手术野清晰,加快手术进度。经与挛缩纵轴相垂直的切口起始松解,循瘢痕和正常组织的分层层次逐步进行剥离。在此过程中,由助手扶持,保持挛缩的紧张状态,以利手术操作.随见创面不断扩大,直至挛缩完全解除。其问,在四肢部位,有时还需行肌腱延长、关节囊的切开、关节韧带的切除等辅助性手术,才能达到充分的松解。松解中可以顺势施加适当外力,但切忌用暴力牵拉,强求关节复位,以免发生神经、血管等软组织的撕裂伤。确实无法复位者,可据情行术后牵引,或关节成形或融合术。复位后如不稳定,小关节可穿入克氏针作2~3周的短期制动。较大关节,则须手术后用石膏绷带制动保持。瘢痕应以全部切除为原则,但如面积过大或供皮区受限时,也可在充分松解挛缩的前提下大部切除。位于关节两侧的创缘,如不在侧中线时,须切成锯齿状。

  挛缩性瘢痕的预防:无论何种原因使烧伤合并其他损伤,如严重车祸,爆炸事故时烧伤同时合并有骨折,脑外伤,气胸或腹部脏器损伤,均应按外伤急救原则作相应的紧急处理,如用急救包填塞包扎开放性气胸,制止大出血,简单固定骨折等,再送附近医院处理。 

来源资料:《临床军医杂志》 2006年 第1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挛缩性瘢痕症状描述
2挛缩性瘢痕症状起因
3挛缩性瘢痕症状诊断/鉴别
4挛缩性瘢痕症状检查
5挛缩性瘢痕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