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锥虫性“下疳”

锥虫性“下疳”

目录

1概述
2原因
3检查
4鉴别诊断
5缓解方法
展开
收缩
  • 患病部位:暂无
  • 所属科室:暂无
  • 细分症状:暂无
  • 相关疾病:暂无
  • 相关检查:暂无
  • 相关药品:暂无
  • 相关症状:暂无

1锥虫性“下疳”概述

概述

  非洲人类锥虫病也称为昏睡病,是一种媒介传播寄生虫病。布氏冈比亚锥虫与布氏罗得西亚锥虫是非洲锥虫病或称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媒介昆虫为舌蝇。冈比亚锥虫分布在西非和中非沿河流或沿森林地带,罗得西亚锥虫分布在东非热带草原及湖岸的灌木和植丛地带。非洲锥虫病(Africantrypanosomiasis;Africansleepingsickness)临床上共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为侵入皮肤后引起不同程度的硬块和结节,并演变成锥虫性下疳,下疳发生于约三分之一的病人且出现的部位常为皮肤外露被虫蝇(tsetsefly)叮咬处,持续约3星期。第二为血液淋巴时期,此时会有周期性发烧及寄生虫血症等症状,包括倦怠、后颈部淋巴节肿、关节疼痛、头痛及躯干红疹等情形发生,常见心肌炎,而因溶血及肝损伤之故也常见黄疸之出现。一旦侵入了脑部后,则会进入第三期脑膜脑炎时期,此时会有头痛、失眠、动作失调及行为障碍等情形发生,其他症状包括全身乏力、胃口剧烈下降、身体消瘦等,严重者甚至会并发神智下降、昏迷甚至死亡。

2锥虫性“下疳”原因

  (一)发病原因

  病原体为布氏锥虫,它广泛地侵犯野生动物与家畜,其中有三个亚种对人能致病,即布氏冈比亚锥虫(T.b.gambiense),布氏罗得西亚锥虫(T.b.rhodesiense),布氏布氏锥虫(T.b.brucei),前者引起冈比亚锥虫病,次者引起罗得西亚锥虫病,后者主要引起野生动物及家畜(以牛为主)的那加拿(nagana)病,很少引起临床病例,故不详述。

  布氏锥虫系细胞外寄生原虫,其亚种形态均极为相似,故统一叙述,虫体中央有一个核,后端有一个动基体,鞭毛附着于动基体,沿虫体侧波状膜到达虫体前端后游离,锥虫形态多变,外形为长纺锤状,有细长型(长20~40m,游离鞭毛长达6m)或粗短型(长15~25m,宽3.5m,游离鞭毛短于1m或鞭毛不游离),细长者多见于外周血液内,呈梭状;粗短者多见于组织内。

  其生活史分在采采蝇(teeteefly),属舌蝇属(Glossinae)和人体两个阶段,当采采蝇吸吮患者或病畜(兽)血时,锥虫随血进入蝇体,在中肠分裂繁殖,穿透肠壁游至前胃进入食管,到涎腺形成上鞭毛体,最后形成有感染性的鞭毛体,此阶段约需12~30天,并使蝇终身(3个月)有传染性,在人体内阶段,乃由有感染性采采蝇叮咬人体时,锥虫即随唾液进入,在局部分裂繁殖后进入血流,在虫血症高潮时以细长型为主,当人体产生免疫力后,则以粗短型较多见。

  锥虫的三个亚种形态极为相似,过去主要依靠其对某些动物的致病力,生化特点(同工酶),在蝇体内繁殖情况,临床特点以及流行地区来鉴别,近年来则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鉴定。

  (二)发病机制

  采采蝇叮咬人时常引起皮下出血,锥虫在该处发育繁殖,引起炎症反应,有时引起硬性下疳,以后锥虫进入血液循环与淋巴系统,继续分裂繁殖,散播全身,形成淋巴血液期(I期),锥虫可以引起机体产生抗体,其繁殖也受抗体限制,但由于锥虫表面糖蛋白抗原的变异特性,使寄生虫逃避宿主的免疫反应,即免疫逃避,致使宿主虽然产生大量的IgM,而锥虫仍能在人体内长期生存,并表现为寄生虫血症的波动,抗原-抗体反应也是造成病变的因素,长期感染,锥虫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可引起脑膜脑炎(Ⅱ期)。

  早期有淋巴结和脾脏肿大,淋巴结穿刺活体检查锥虫阳性,病期6个月以上细胞浸润减少并代以结缔组织,心内,外膜可见点状及大量出血,心肌炎较常见,表现为心脏肥大,心包膜炎及积液,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早期脑膜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晚期可出现全脑炎,脑组织充血及散在出血点,并可查见锥虫;1~2年后主要累及基底节,中脑,间脑,脑白质,灰质和周围神经有脱髓鞘现象,最后导致皮质下萎缩,肝脏有出血,充血和局灶性坏死。

3锥虫性“下疳”检查

  涂片检查法:取患者血液涂片染色镜检。也可取淋巴液、脑脊液、骨髓穿刺液、淋巴结穿刺物等作涂片检查。

  血清学诊断方法:常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和间接血凝试验等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PCR、DNA探针技术。

4锥虫性“下疳”鉴别诊断

  一期梅毒(硬下疳):一期梅毒也叫原发性梅或初疮,其临床损害为硬下疳与近卫淋巴结肿大。硬下疳病人不论就忌讳或预后而言,都极为笨重。早期梅毒病人虽然传染性最大,但较易诊断、治疗,倘能早期确诊,及时给以有理治疗,既可完结贯彻治愈,又可免于播音和危害社会的目的。因而对于一期梅毒必须格外讲究。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临床表现两种锥虫侵入人体以后的基本过程包括:初发反应期和血淋巴期,以及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膜炎期。初发反应期:患者被舌蝇叮咬后约1周,局部皮肤肿胀,中心出现一红点,即锥虫下疳。

5锥虫性“下疳”缓解方法

  预防方法:避免病媒蚊的叮咬。

  具体作法:

  (一)流行地区居家环境及家畜喷洒杀虫剂。

  (二)避免前往有大量采采蝇的地区;旅客如须前往,应尽量穿着长袖及长裤以覆盖身体外露的部份,避免穿着会吸引采采蝇的蓝色衣物。

  (三)家中加装纱窗、纱门。

  (四)使用及睡在蚊帐内。

  (五)加强卫生教育宣导如何避免病媒蚊叮咬的重要性。

  (六)加强洗手。

  (七)病人住院期间,医疗工作人员应采标准防护措施,加挂蚊帐,碰触血液、体液前后应用消毒剂洗手。

  (八)清除中间宿主采采蝇的栖身地,如河边灌木丛。

  (九)做好检疫,找出感染源加以扑灭。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锥虫性“下疳”概述
2锥虫性“下疳”原因
3锥虫性“下疳”检查
4锥虫性“下疳”鉴别诊断
5锥虫性“下疳”缓解方法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