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

  • 患病部位:全身,肌肉
  • 所属科室:内科,内分泌科
  • 细分症状:先天性、遗传性
  • 相关疾病: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神经系统遗传病、肌营养不良症
  • 相关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心电图检查、肌电图检查
  • 相关药品:维生素E软胶囊、三磷酸腺苷二钠片、司坦唑醇片
  • 相关症状:声音变低、睾丸萎缩、乳房肥大、不能露齿及突唇

1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又称贝克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情进展速度慢(病程可达25年以上,往往20岁以后仍能行走);多不伴有心肌受累或仅轻度受累,预后较好,又称良性型。是一组由遗传因素所致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缓慢进行的肌肉萎缩,肌无力及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本病可由多种遗传方式引起,其临床表现各具有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许多类型。本病可由多种遗传方式引起,多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1年 第10期

2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起因

  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原因:本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已为世人所瞩目,数十年来,相继提出的有血管性,神经性,肌纤维再生错乱和细胞膜缺陷等学说,但大量的研究证据表明细胞膜缺陷在本病发生有重要地位,三分之一新生男婴患儿是由于基因突变所引起。本症为遗传性疾病,多属性连锁隐性遗传,个别为染色隐性遗传。

  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已将DMD的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Xp21.1~Xp21.3,致病基因为dystrophin基因,它是至今发现的最大的人类基因,约2000kb以上,含有79个外显子编码,1个14kb的转录区。研究表明60%~70%的DMD是由于基因缺失或重复突变所致。

  基因缺失呈非随机性分布,主要发生在基因的中央区(80%),少数发生在5端(20%)。大的基因缺失常常开始于基因的5端,基因缺失造成开放的读码框的破坏,导致DMD表现。BMD患者,缺失基因保持了翻译读码框,并能产生一个具有一半功能、长度缩短的蛋白质。“读码框”假说解释了92%的DMD/BMD患者不同的临床类型。

  dystrophin是dystrophin糖蛋白复合物(DGC)的一部分,DGC是膜相关蛋白的综合体,跨越肌纤维膜,连接细胞内的细胞骨架和细胞外的基质。duchenne肌营养不良患者,由于dystrophin的缺失导致DGC成分的减少,虽能正常合成但不能正确的装配和整合至肌纤维膜上。由此推测由于DGC的受损,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DMD的肌细胞坏死。dystrophin的缺乏使肌纤维膜下的细胞骨架和细胞外基质的联系受到破坏,造成肌纤维膜不稳定,膜撕裂,肌细胞坏死。

来源资料:《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7年 第5期

3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诊断/鉴别

  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随病情发展累及肩带及上臂肌时,则双臂上举无力,呈翼状肩胛,萎缩无力的肌肉呈进行性加重,并可波及肋间肌等,假性肌肥大最常见于双侧腓肠肌,因肌纤维被结缔组织和脂肪所取代,变得肥大而坚硬,假肥大也可见于三角肌,股四头肌等其他部位的肌肉,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随肌萎缩无力之加重及关节活动的减少,可出现肌腱挛缩及关节强硬畸形,大约在12岁左右便不能站立和行走,不少患儿伴心肌病变,心电图多有异常,如高R波,Q波加深等,部分患儿智力低下,大约在20岁左右,病人多因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等原因而死亡。

  Duchenne型营养不良症(DMD):也称严重性假肥大型营养不良症,几乎仅见于男孩,母亲若为基因携带者,50%男性子代发病,常起病于2-8岁,初期感走路苯拙,易于跌倒,不能奔跑及登楼,站立时脊髓前凸,腹部挺出,两足撇开,步行缓慢摇摆,呈特殊的“鸭步”步态,当由仰卧走立时非常困难,必先翻身俯卧,再双手攀缘两膝,逐渐向上支撑起立(Gower征)。亦可见于肢近端肌肉、股四头肌及臂肌。

来源资料:《新药与临床》 1991年 第3期

4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检查

  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在检查时采取病人外周血,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基因进行直接检测或间接进行连锁分析,从DNA水平上进行诊断,如在Duchenne肌营养不良中检测外显子的缺失或其他类型的基因缺陷。

  1.血生化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增高是重要而敏感的指标,以假性肥大型升高最明显,肢带型次之,面肩肱型轻度升高或正常,在假性肥大型的早期CPK增高最为显著,晚期活性下降,此外,血清肌红蛋白(Mb),丙酮酸激酶(PK)及乳酸脱氢酶(LDH)也是较敏感的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也常升高,多种酶指标的联合测定更有利于相互参照。

  2.尿肌酸测定:24h尿液肌酸排出量增高。

  3.肌电图:松弛时可出现自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的平均时限缩短,平均波幅降低,出现短棘波多相电位,强收缩时呈病理干扰相,峰值电压一般小于1000μV。

  4.骨骼肌CT或MRI检查:通过多部位骨骼肌的CT或MRI影像检查可了解骨骼肌损害的分布范围和严重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提供肌肉活检的优选部位。

  5.肌活检

  (1)形态学:光镜和电镜下显示骨骼肌的病理改变见前所述。

  (2)骨骼肌基因产物——蛋白的测定:以相应蛋白的特异性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免疫印迹技术检测骨骼肌中相应蛋白质的分布以及其质和量的变化,如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骨骼肌膜dystrophin几乎缺如。

  6.心功能检查:90%DMD患者伴有心脏损害,一般心电图检查多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异常R波,V1导联S波变浅,深的Q波,P-R间期缩短以及束支传导阻滞等异常,Emery-Dreifuss肌营养不良在心功能检查方面常有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和心脏传导障碍等异常表现,而在其他类型心脏受累均较少见。 

来源资料:《中华内科杂志》 2000年 第8期

5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预防

  由于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致病基因位于Xp21.1,致抗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缺乏,目前尚未找到一种可逆转本病病程的特效疗法。故应强调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本病在人群中的遗传负荷,减少本病的发生。

  1.检出携带者:极早发现携带者,指导其婚姻和生育,可减少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患儿和携带者的出生。检出携带者的方法有多种,如家系调查、血清酶活性测定、肌电图检查和肌活检等。其中以测定血清CPK及CPK-MB活性最为简便、实用。上述几种方法综合应用则可提高检出携带者的阳性率。

  2.产前诊断:有性连锁隐性遗传史或携带者或已生一患儿的女性,在妊娠时,如为男婴,受累者约占半数,此时可抽取胎盘血清做CPK测定,如升高明显,或PCR检测病理基因阳性,应做人工流产。阴性或为女婴,则可让其出生。

  3.新生儿筛选:目的是及早发现患儿及携带者。以生后6~10周后测定CPK活性为首选。

来源资料:《广东医学》 2015年 第4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描述
2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起因
3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诊断/鉴别
4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症状检查
5良性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