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性渗出性薄膜表现为丘疹、水泡、脓疱、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痤疮样脓疱;皮下组织肿块、浸润性结节、脓肿、蜂窝组织炎、水痘样皮疹、疖肿样损害、紫斑、疣状增殖、溃疡等,无特征性,表面可覆以粘性渗出性薄膜。新型隐球菌在组织中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5~12μm,能保留革兰染色;菌体为宽厚的荚膜所包裹,不形成菌丝和孢子,赖出芽生殖。根据其荚膜抗原性的不同,新型隐球菌有A、B、C和D四个血清型。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国内实用护理杂志:中旬版》 2006年 第3期
造成粘性渗出性薄膜是由于存在于土壤及鸽粪中的隐球菌,可随尘埃一起被人吸入呼吸道内。干燥的隐球菌直径仅1μm,能进入肺泡。隐球菌在体外无荚膜包裹,进入体内后很快形成荚膜,带荚膜的隐球菌具有致病力。侵入人体的隐球菌并不一定致病,细胞免疫在防止隐球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隐球菌侵入肺部后,少数形成肉芽肿,并出现症状。
粘性渗出性薄膜对颅底软脑膜病变较显著。蛛网膜下腔有广泛的渗出物积聚,内含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及隐球菌等。也可形成局限性肉芽肿,后者是机体反应较强的表现,由组织细胞、巨细胞、淋巴样细胞及纤维母细胞组成;隐球菌较少发现,大多存在于巨细胞及组织细胞内。病原菌还可沿血管周围鞘膜侵入脑实质内,引起脑干的血管炎,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和软化,脑实质内亦可形成肉芽肿。隐球菌也可在血管周围间隙中增殖并在灰质内形成许多肉眼可见的囊肿,囊肿内充满隐球菌,粘性渗出性薄膜内含大量隐球菌。
来源资料:《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年 第19期
粘性渗出性薄膜的临床症状大多有痒和烧灼感或胀痛感,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如发热、畏寒、头痛、恶心等。鉴别诊断粘性渗出性薄膜与粉刺、传染性软疣、皮肤结核、孢子丝菌病或恶性肿瘤相鉴别。
皮肤黏膜隐球菌病: 10%~15%的隐球菌病患者出现皮肤损害。原发型较为少见,继发型多由系统性感染经上行播散而来。
皮肤损害:表现为丘疹、水泡、脓疱、传染性软疣样丘疹、痤疮样脓疱;皮下组织肿块、浸润性结节、脓肿、蜂窝组织炎、水痘样皮疹、疖肿样损害、紫斑、疣状增殖、溃疡等,无特征性,表面可覆以粘性渗出性薄膜。
黏膜损害:常发生在软腭、硬腭、舌扁桃体、牙龈、鼻中隔或咽部、上颌窦等处。由血行播散而来,或自皮肤扩展引起。表现为结节、肉芽肿或慢性溃疡等。
来源资料:《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 第7期
检查粘性渗出性薄膜除了患者自身的感觉外,还要进行粘性渗出性薄膜的真菌感染实验室检查验,真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是包括直接镜检法和培养法、病理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检查方法。检查时详询有无外伤史及手术史,受伤时间、场所,受伤后的处理,发病时间、病情发展经过,有无破伤风预防接种史;对女性患者,应详询分娩或流产史;如为新生儿,应询问分娩史及脐带处理的情况。有少数病例无损伤史,亦未见明显的创口。
此外检查粘性渗出性薄膜的辅助物理检查有:
1、玻片压诊法:将玻片用力压在损害上10~20秒,炎症性红斑及血管瘤颜色可消失。
2、皮肤划痕症:用钝器划皮肤,如在划过处产生风团,称为皮肤划痕症阳性。
3、感觉检查:包括温度觉、触觉及痛觉等。
4、滤过紫外线检查:如黄癣病头发呈暗绿色荧光,白癣呈亮绿色荧光。
5、棘层细胞松解现象检查法(尼氏征):推移水疱向周围扩散,正常皮肤被推动及水疱间外观正常的皮肤补擦掉即为阳性。
来源资料:《国内全科医学》 2012年 第7期
治疗粘性渗出性薄膜可以内服抗组胺类药物,如赛庚啶、苯海拉明、氯苯那敏、阿伐斯汀、西替利嗪、咪唑斯丁、依巴斯汀、地氯雷他定等;大剂量维生素C口服或静注;1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静脉推注。面积广泛,糜烂和渗液严重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曲安西龙或地塞米松;得宝松肌内注射。重症者也可先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等症状减轻后,口服维持。
免疫未受损患者,如果仅有局灶性肺受累,确认脑脊液参数正常,脑脊液和尿培养阴性,没有皮肤,骨或其他肺外组织病变迹象,可不需治疗.在无脑膜炎时,皮肤,骨和其他部位的局限性病变需要全身性抗真菌治疗,但较好的治疗方案仍未从对比试验中确定.已在多数病例中证明,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或两性霉素B单独使用有效,但近来已有口服两性霉素B治疗成功的报道。
预防粘性渗出性薄膜要注意积极治疗基础病,增强病人机体免疫力。长期应用免疫遏制剂者应主动给予预防性抗真菌药物,或免疫增强剂。对危重病人加强保护性隔离,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干燥,控制出入人员的流动。积极治疗皮肤黏膜的真菌感染,防止血源性播散。
来源资料:《国内真菌学杂志》 2011年 第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