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具有粘附、聚集、收缩释放反应及吸附的特性,当这些特性失常时,将直接影响止血和凝血机能。血小板寿命,在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缩短,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伴有血小板增多症则延长。血小板寿命的异常对出血性疾患的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血小板寿命缩短会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山东医药》 2005年 第16期
健康成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L,血小板数量经常随身体情况不同而改变。绝大部分衰老的血小板被脾脏、肝和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吞噬与破坏,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为脾脏,其次是肝脏,两者破坏最约占总破坏量的75%,其余衰老的血小板,在血液循环中破坏,若对脏器进行体表放射性测定,则对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遗传缺陷或药物治疗导致Bcl-xL的活性缺乏,间接导致得血小板的寿命缩短。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华血液学杂志》 1994年 第3期
血小板寿命缩短一般会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因此对于该症状的诊断可以血小板减少症作为参考依据。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多发性瘀斑,最常见于小腿;或在受轻微外伤的部位出现小的散在性瘀斑;粘膜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和阴道出血);和手术后大量出血。胃肠道大量出血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出血可危及生命。然而血小板减少症不会像继发于凝血性疾病那样表现出组织内出血(如深部内脏血肿或关节积血)。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年 第9期
血小板寿命缩短可能源于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临床上一般通过血液检验进行确诊。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中华儿科杂志》 1999年 第1期
血小板寿命缩短的治疗包括去除病因治疗,及输注血小板支持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随其病因和严重程度而多变,需迅速鉴别病因,若有可能应予以纠正(如在肝素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停用肝素)。由于血小板反复输注会产生同种血小板抗体,造成疗效的降低,因而要间歇性使用以预防上述抗体产生。若血小板减少是由于血小板消耗,则血小板输注应保留于治疗致命性或中枢神经系出血。若由于骨髓衰竭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则血小板输注保留于治疗急性出血或严重性血小板减少(如血小板数<10000/μl)。
血小板寿命缩短的有效预防措施如下:
1、生活起居有常,每天尽量早睡早起,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康复期患者应选择缓和的运动项目适当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
2、多食清淡、富于营养和易消化的食物。主副食以高蛋白和高维生素为主,如玉米、小米、豆类、蛋类、瘦肉等。多吃新鲜蔬果,如菠菜、青椒、橙子、核桃、红枣等,忌辛辣、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康复期患者饮食应软而细,少吃硬食及粗纤维食物。如有消化道出血经历者,不要吃太热的食物。
3、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肝炎及水痘等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关注天气变化情况,及时加减衣物,以免着凉感冒或加重病情。
4、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的患者,应避免激烈碰撞,防止各种创伤与颅内出血。
5、尽量不服用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利福平、头孢菌素、奎宁等。
来源资料:《中华内科杂志》 2005年 第6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