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 患病部位:全身,肌肉
  • 所属科室:外科,普外科
  • 细分症状:主动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拮抗肌节段性肌张力障碍
  • 相关疾病:肌张力异常、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儿童型肌张力障碍
  • 相关检查:肌张力检查、肌电图检查、CT检查、血液电解质检查
  • 相关药品:硫唑嘌呤片、溴吡斯的明片、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
  • 相关症状:肌肉萎缩、吞咽困难、红细胞增多 肌张力减低、疼痛

1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表现节段性分布特点,如颅-颈部肌张力障碍,上肢伴或不伴中轴、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下肢伴或不伴躯干肌张力障碍,躯干-颈部(不影响头面部)肌张力障碍等。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是肌张力障碍综合征中的一类。引起以肌张力异常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综合征,节段性肌张力障碍具有不自主性和持续性特点。节段性肌张力障碍可影响受累肢体的正常运动幅度、范围、速度和肌肉的硬度等。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年第5期

2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起因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节段性肌张力障碍常是基底核、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的症候。少数有家族史,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最多见于7~15岁儿童或少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绝大部分是由定位在 9q32-34的DYTl基因突变所致,外显率为30%~50%。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1(GCH-1) 基因突变所致。在菲律宾Paray岛,有一种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呈X-连锁隐性遗传。家族性节段性肌张力障碍,通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不完全。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国内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年第9期

3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诊断/鉴别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肌紧张是中枢性较剧烈的不随意肌收缩,注意与Parkinson病肌强直不同。僵硬可明显限制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患者的主动运动,且常伴有疼痛,肌电图检查在休息和肌肉放松时均可出现持续运动单位电活动。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 与舞蹈症、僵人综合征鉴别:扭转痉挛与舞蹈症的鉴别要点是舞蹈症的不自主运动速度快、运动模式变幻莫测、无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降低,而扭转痉挛的不自主运动速度慢、运动模式相对固定、有持续性姿势异常,并伴肌张力增高。僵人综合征表现为发作性躯干肌(颈脊旁肌和腹肌)和四肢近端肌紧张、僵硬和强直,而面肌和肢体远端肌常不受累。

  (2) 头部震颤、先天性斜颈相鉴别:先天性斜颈发病年龄早,可因胸锁乳突肌血肿后纤维化,颈椎的先天缺如或融合,颈肌肌炎、颈淋巴结炎及眼肌麻痹(如上斜肌麻痹)等所引起。因痉挛性斜颈常会出现阵发性不自主痉挛,类似头部震颤,需与原发性震颤、帕金森病相鉴别。

  (3) 与颞下关节综合征、下颌错位咬合、面肌痉挛、神经症相鉴别:面肌痉挛表现为一侧面肌和眼睑的抽搐样表现,不伴有口-下颌的不随意运动。

来源资料:《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8年第6期

4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检查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者的家族成员中,可有多个同病成员或有多种组合的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如眼睑痉挛、斜颈、书写痉挛、脊柱侧弯等症状,且多自上肢开始,可长期局限于起病部位,即使进展成全身型,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亦较轻微。这个时候检查一下肌张力和染色体的情况是可以明确的。

  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应该作如下检查:

  1.CT或MRI检查: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可显示脑部某些生化代谢情况,对诊断颇有意义。

  3.基因分析: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4.光镜检查:无形态学改变但多数可发现有壳核、丘脑、尾状核的小神经细胞变性,以及基底节中脂质和色素增加等非特异性改变。偶有苍白球、黑质、吕伊斯体、小脑齿状核、橄榄核及大脑皮质等变性。

来源资料:《国内医院药学杂志》2001年第12期

5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治疗/预防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有遗传背景的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治疗有两种方法:

  1.病因治疗

  如Wilson病驱铜治疗及调整饮食可控制症状,药物诱导肌张力障碍可停药或换药治疗。

  2.对症治疗

  药物诱导急性肌张力障碍用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50mg或地西泮(安定)5~10mg缓慢静脉注射,可快速缓解症状,也可口服地西泮(安定)10~20mg/d,苯海索(三己芬迪)6~30mg/d,L-dopa 1~3g/d,氟哌啶醇(holoperidol)1.5~4.5mg/d,可使约50%的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病例症状缓解。生活指导及生物反馈疗法也有一定的治疗价值。改善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药物种类虽较多,如地西泮(安定)、劳拉西泮(罗拉)、苯海索(安坦)、扑米酮(扑痫酮)、丙戊酸钠(丙戊酸)、卡马西平、巴氯芬(脊舒)、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左旋多巴和锂剂等,但无任何一种药物对所有局限性肌张力障碍都有效,临床应对不同患者通过反复疗效观察,寻找有效药物和较好治疗剂量。

  预防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的原则为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宜吃芹菜、金针菜、韭菜、冬瓜、乌梅、柿饼、芝麻、莲子、海参。

来源资料:《国内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年第10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描述
2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起因
3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诊断/鉴别
4节段性肌张力障碍症状检查
5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