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动物体内的无色透明液体,内含淋巴细胞,由组织液渗入淋巴管后形成。淋巴管是结构跟静脉相似的管子,分布在全身各部。淋巴在淋巴管内循环,最后流入静脉,是组织液流入血液的媒介。也叫淋巴液。淋巴性水肿是由于淋巴管阻塞,破坏或发育不良引起淋巴液过度积聚和皮下组织肿胀。当有些先天性疾病或者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话也是会很容易导致淋巴发育不全的情况。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国内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年 第2期
淋巴发育不全的发病原因:是指机体某些部位淋巴液回流受阻引起的软组织液在体表反复感染后皮下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脂肪硬化,若为肢体则增粗,后期皮肤增厚、粗糙、坚韧如象皮,亦称“象皮肿”。当有些先天性疾病或者先天性发育异常的话也是会很容易导致淋巴发育不全的情况的。
原发性淋巴水肿(Milroy病)为显性遗传性疾病,其发生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继发性淋巴水肿是由恶性肿瘤压迫,手术破坏,放射线照射,丝虫病,淋巴结切除以及各种感染等因素引起淋巴管阻塞,经过数个月甚至数年后始局部出现淋巴水肿,在热带地区淋巴水肿比较常见,但有时找不出原因,在某些国家丝虫病是引起淋巴水肿的原因之一,细菌感染引起淋巴阻塞的作用虽不肯定,但复发性丹毒和慢性蜂窝织炎等可损伤淋巴管而进一步加速本病的发展,在慢性溃疡周围的组织内也可有类似病变。
来源资料:《新疆医学》 2004年 第4期
1.静脉性水肿:多见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单侧肢体突发性肿胀急性起病,伴皮色青紫、腓肠肌及股三角区明显压痛、浅静脉显露为其临床特点,足背水肿不明显。淋巴水肿则起病较为缓慢,以足背踝部肿胀较为多见。其临床症状与淋巴发育不全患者相类似,因此需要进行诊断鉴别。
2.血管神经性水肿:水肿发生于外界过敏因素的刺激,起病迅速,消退也快,间歇性发作为其特点。淋巴水肿则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3.全身性疾病:低蛋白血症,心力衰竭、肾病、肝硬化、粘液性性水肿等均可产生下肢水肿。一般为双侧对称性,并伴有各自的原发疾病临床表现。通常经详细的病史询问,仔细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化验检查即可鉴别。
4.先天性动静脉瘘:先天性动静瘘可表现为肢体水肿,但一般患肢长茺与周径均大于健侧,皮温增高、浅静脉曲张、局部区域可闻及血管杂音,周围静脉血氧含量接近动脉血氧含量。上述均为其独有特点。
5.脂肪瘤:少数病变范围十分广泛的脂肪瘤或脂肪组织增生可与淋巴水肿混淆。但脂肪瘤大多呈局限性生长,病程较慢,皮下组织柔软无水肿表现,必要时可行软组织X线钼靶摄片以助确诊。
来源资料:《临床外科杂志》 1997年 第5期
淋巴发育不全的症状检查:有丝虫感染或丹毒反复发作史,或有腋窝、腹股沟部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和放射治疗史。患者的早期患肢肿胀,抬高后可减轻。晚期患肢肿大明显,表面角化粗糙,呈橡皮样肿。少数可有皮肤裂开、溃疡或出现疣状赘生物。丝虫感染者周围血液检查可发现微丝蚴。淋巴管造影可确定淋巴管发育或受阻情况。
诊断性穿刺组织液分析:皮下水肿组织液的分析,有助于疑难病例的鉴别诊断,淋巴水肿液蛋白含量通常很高,一般在1.0~5.5g/dl,而单纯静脉郁滞,心力衰竭或低蛋白血症的水肿组织液蛋白含量在0.1~0.9g/dl,检查通常用于慢性粗大的肿胀肢体,只需注射器和细针即可操作,方法简单,方便,但不能了解淋巴管的病变部位及功能情况,是一粗略的诊断方法。
来源资料:《国内临床医学》 2004年 第3期
淋巴发育不全的治疗:烘绷疗法,烘绷疗法是发掘祖国医学遗产的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原理是利用持续辐射热,使患肢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局部组织间隙内的液体回入血液,改善淋巴循环。对于淋巴水肿尚未发生肢体皮肤严重增生者可选用烘绷疗法。有电辐射热治疗和烘炉加热两种方法。温度控制在80~100℃,每日1次,每次1小时,2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2周。每次治疗完毕,应外加弹力绷带包扎。依据临床观察经1~2个疗程后可见患肢组织松软,肢体逐步缩小,特别是丹毒样发作次数大为减少或停止发作。
淋巴发育不全的预防:对于继发性淋巴水肿来说有两类人是易患群体,一类是经历过恶性肿瘤(如乳房癌,卵巢癌子宫癌,前列腺癌,肠癌膀胱癌,黑色素瘤)治疗手术和放射治疗的病人;另一类是经常有皮肤“丹毒”发作的病人。
第一类病人手术后要避免患侧肢体皮肤的损伤不要在患侧肢体上打针,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此外有过丝虫感染的病人也是易感人群。一旦发现水肿应立即就医。
第二类病人应积极治疗导致感染的始发因素如足癣,增强机体抵抗力。如发现皮肤发红发热或身体有类似感冒等不适时应立即使用抗菌素,及时控制炎症的发展。如果发现足背肿胀应引起重视,及早就医。
来源资料:《基层医学论坛》 2010年 第30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