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立毛反射减弱

立毛反射减弱

  • 患病部位:全身,神经系统
  • 所属科室:外科,神经外科
  • 细分症状:内源性立毛反射减弱、外源性立毛反射减弱
  • 相关疾病:过强反射性鼻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
  • 相关检查: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检查、颅脑CT检查、神经系统检查
  • 相关药品:罗红霉素分散片、头孢克洛颗粒、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 相关症状:鼻子红血丝、鼻塞、鼻腔中后部出血、软组织肿胀

1立毛反射减弱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可表现为功能缺失症状,如立毛反射减弱。交感神经链综合征(sympathetic chain syndrome)是多病因导致长期隐性存在的临床综合征。当神经节损害严重及代偿能力削弱时出现典型症状,常被延误诊治,多在尸检中偶然发现。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如疼痛、感觉障碍、血管功能障碍等。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可表现为功能缺失症状,如立毛反射减弱。交感神经链综合征(sympathetic chain syndrome)是多病因导致长期隐性存在的临床综合征。当神经节损害严重及代偿能力削弱时出现典型症状,常被延误诊治,多在尸检中偶然发现。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如疼痛、感觉障碍、血管功能障碍等。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国内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 第17期

2立毛反射减弱症状起因

  立毛反射减弱的发病原因:患者具有节段性不对称性及强烈扩散性和周期性加重等特点,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许多病因可引起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如各种急性及慢性感染,全身性或局部感染,各种内源性,外源性中毒,以及外伤,脊柱退行性疾病,肿瘤,血管性疾病和慢性刺激性病灶等。

  立毛反射减弱的发病机制:本病因不同交感神经节受损,而导致相应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因原发病不同而异,感染性炎症引起,可见到细胞内空泡形成及脂肪变性,伴神经节间质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和浸润,中毒和败血症引起可见神经节细胞坏死。

来源资料:《临床心电学杂志》 2004年 第2期

3立毛反射减弱症状诊断/鉴别

  立毛反射减弱的诊断: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两性均可发生,临床上并非少见,因在晚期才出现典型症状,使临床诊断率较低,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亦可急性起病,通常有转为慢性迁延,时起时伏的趋势,局部交感神经链病变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节段性不对称性及强烈扩散性和周期性加重等特点,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

  立毛反射减弱的鉴别:

  立毛反射亢进:交感神经链综合征,皮肤可出现刺激性症状,如出汗增多及立毛反射亢进。交感神经链综合征(sympathetic chain syndrome)是多病因导致长期隐性存在的临床综合征。当神经节损害严重及代偿能力削弱时出现典型症状,常被延误诊治,多在尸检中偶然发现。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如疼痛、感觉障碍、血管功能障碍等。 

来源资料:《国内内镜杂志》 2007年 第3期

4立毛反射减弱症状检查

  立毛反射减弱患者常伴有疼痛呈发作性或持续性,伴发作性加剧,夜间较重,情绪波动,体力劳动,天气变化及寒冷刺激等因素均可使疼痛加重,范围较弥散,有广泛扩散趋势,受损交感神经节的体表投射区可出现压痛,如发现压痛点常有助于定位诊断,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样感等,客观感觉障碍较主观症状轻,多为痛觉异常,温度觉异常较少见,触觉及深感觉障碍更少见。其临床检查方法如下所述:

  1.实验室检查

  (1)血尿便常规及生化检查与原发病相关。

  (2)脑脊液常规检查多无特异性。

  2.其他辅助检查

  (1)头颅肢体影像学检查有鉴别诊断意义。

  (2)药物和毒物检测也具有病因鉴别诊断意义。

  3.常用的植物性神经功能检查方法

  (1)眼心反射:仰卧闭眼,用手指轻压病人一眼球的两侧,3~4秒后(有轻度疼痛)开始数脉搏(数15秒),记录每分钟的脉搏数,并与检查前的脉搏数相比较。正常人检查后可减少4-7次/分。若患者减少12次/分以上者为阳性,说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减少18~24次/分以上者,迷走神经张力显著增高。此种病人特别容易发生晕厥,在治疗过程中有发生心跳骤停的可能。除心率减慢外,脉搏力量也常常减弱,临床上可有眼前发黑、头晕、恶心甚至呕吐,通常称为迷走神经紧张症。反之,若压眼球后脉搏反而增加,称为倒错反应,说明病人有交感神经张力增高。

  (2)白色划纹症:用竹签或指甲轻而快地划过皮肤(下肢表现较为明显),8~20秒内出现白色划纹,持续3~5分钟。这是由于神经性反射引起血管收缩所致,表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

  (3)红色划纹症:用竹签稍加压力划过皮肤,正常3~5秒出现红色划纹,持续8~30分钟。若红纹较宽、持续时间较久,可能与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严重时,划过皮肤1~2分钟方可出现,且持续1~12小时。引起划纹处皮肤隆起、水肿,系血管扩张并有血液渗出所致。皮肤划纹症在正常人也可出现,只有在持续时间过长、或无论轻重划法均出现一种反应时,才有临床参考意义。

  (4)卧立试验:让患者平卧,计数1分钟脉搏;然后坐起,再计1分钟脉搏。由卧位到立位脉搏增加10~20次/分,为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由立位到卧位若减少10~20次/分,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5)竖毛反射:将冰块或其他寒冷刺激物置于患者颈后或腋窝皮肤上数秒,可见竖毛肌收缩,皮肤毛囊处隆起呈鸡皮样外观。该反射受交感,经节段性支配,根据不同部位的反应, 可对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进行定位诊断。如C8-T3支配头面部、颈部,T4-7支配上肢,T8-9支配躯干,T10-L2支配下肢。

  (6)微量发汗测定法:皮肤湿度与汗腺的功能是有关联的。温热性出汗主要与环境温度有关,可调节人体体温。神经性发汗主要由植物神经功能控制。汗腺受胆碱能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支配,通过监测皮肤的神经性微量汗腺分泌,可以及时判定交感神经的紧张度。

  (7)微小神经电极法:采用硅碳微小神经电极,优秀直径0.1μ,可以插入单个神经细胞内,在铜网屏蔽的环境下,通过电子仪器放大,直接引出交感神经的冲动发放。这是判断交感神经功能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8)诊断性交感神经阻滞: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选择性阻滞支配病变部位的交感神经,若阻滞后疼痛迅速缓解,患病部位由阴冷潮湿,转为舒适的温暧感,面部皮肤温度升高,发汗减少,则说明该痛症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密切相关。

  (9)其他:心电图R2R间期法,血中激素浓度测定等。

来源资料:《国内微创外科杂志》 2009年 第9期

5立毛反射减弱治疗/预防

  立毛反射减弱的治疗:急性期及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人需卧床休息,受损部位应避免较多的活动,可针对致病因素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改善新陈代谢。目前认为交感神经节封闭疗法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急性及亚急性期。可应用各种维生素治疗,大剂量维生素B12, l000μg/d,肌内注射,通常可缓解疼痛。

  立毛反射减弱的预防: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

来源资料:《国内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5年 第1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立毛反射减弱症状描述
2立毛反射减弱症状起因
3立毛反射减弱症状诊断/鉴别
4立毛反射减弱症状检查
5立毛反射减弱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