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症,即汗腺分泌过多,称多汗,可分生理性多汗和病理性多汗。生理性多汗可见于天气炎热、室温过高,穿衣、盖被过多,婴儿于寒冷季节包裹过多,可致闷热综合症,或体内供热和产热过多(如快速进热食、剧烈运动后),紧张、恐惧等等。此时多汗为机体调节体温所需,故称之为生理性多汗。多汗症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引起汗腺过多分泌的一种疾病,交感神经支配全身的出汗。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通过控制出汗散热来调节人体的体温。但是多汗症病人的出汗和面部潮红完全失去了正常的控制,多汗和面部潮红使患者每日处在无奈、焦躁或恐慌之中。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国内内镜杂志》 2002年 第8期
多汗症是由小汗腺分泌过多所致,表现为全身(泛发性多汗症)或局部(局限性多汗症)异常地出汗过多。多汗症可继发于某些精神神经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紊乱,肿瘤,药物等,称为继发性多汗症; 原发性多汗症病因未明,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手掌、腋窝和足底,偶有发生于头颈部、躯干部和小腿。
发病年龄多为自幼开始,至青少年期加重并伴随终身,病情严重时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甚至会使患者产生心理障碍,不敢参与正常社交等。传统的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往往难以奏效,其中包括收敛剂、止汗剂、镇静剂、催眠疗法、心理疗法、电离子透入法和针灸等。胸交感神经节或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是目前治疗多汗症单独有效而持久的方法,但是以前双侧开胸施行手术创伤大、切口疤痕影响功能和美观,患者往往难以接受。
全身性多汗可以是一种异常的生理性反应,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的症状之一。局部多汗可由于交感神经损伤或异常的反应,乙酸胆碱分泌增多,导致小汗腺分泌过多的汗液。
多汗症从发病原因上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由于全身性疾病造成的 ,如内分泌失调 (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垂体功能亢进等 )、神经系统疾病、部分感染性疾病 (疟疾、结核等 )和长期生病造成体质虚弱。只要这些全身性疾病得到控制后多汗的情况就能得到解决。
二是精神性出汗 ,由于高度紧张和情绪激动造成 ,是因为交感神经失调所致 ,内服一些镇静药 (如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 )具有暂时性的效果 ,但有口干等副作用。
三是味觉性出汗 ,属于另一种生理现象 ,如吃某些刺激性的食物 (辣椒、大蒜、生姜、可可、咖啡 )后引起的多汗 ,这种情况一般不必进行治疗,只须忌口。
来源资料:《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2006年 第4期
关于多汗症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2004年美国皮肤病协会组织了一个包括20多家单位专家组成的协作小组,制定了一个诊断参考标准。无明显诱因肉眼可见汗腺分泌亢进持续6个月以上并符合以下条件的两项者即可确诊:
(1) 双侧出汗部位对称。
(2) 一周至少发作一次。
(3) 发病年龄小于25岁。
(4) 有阳性家族史。
(5) 睡眠时无多汗。
(6) 影响日常的工作生活。
如果伴有发热、夜汗、体重减轻应注意存在继发性多汗的可能。
来源资料:《国内微创外科杂志》 2001年 第6期
汗液由皮肤内的小汗腺产生,通过汗管到达皮肤表面。出汗帮助身体降温,因此,天热的时候出汗较多。人们在激动或紧张时也会出汗。汗大部分是水,还含有盐(氯化物)和其他化学物质。大量出汗时,必须补充所失去的盐和水。多汗症(出汗过多)可累及全身皮肤,但通常局限在手掌、足跖、腋窝或腹股沟。受累皮肤常为粉红色或为苍白色,严重时皮肤出现皲裂、鳞屑和浸渍,特别是足部。多汗症可做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即血液检验,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
来源资料:《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7年 第2期
全身性多汗症很难控制,重点是医治与之相关的基础疾病。掌跖多汗症以局部处理为主。腋部多汗症的治疗效果往往不如掌跖多汗症。长时间汗出过多,可使水、电解质丢失,营养物质消耗,导致儿童免疫力下降,受凉易感,变生他疾。如大汗淋漓又可引起脱水,甚则危及生命。因此积极防治本病对儿童的成长发育、营养健康关系密切。中医药对本病的认识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汗症的治疗及预防至关重要。
多汗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
(1)外用药 常用的止汗剂包括20%~25%氯化铝溶液、0.5%醋酸铝溶液、3%~5%甲醛溶液、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外用药使用次数过多,会引起局部干燥、轻度皲裂或严重刺激现象。
(2)内用药 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治疗相关的原发疾病。镇静药(苯巴比妥、异戊巴比妥、司可巴比妥、氯美扎酮等)及小剂量抗焦虑药(地西泮、羟嗪、多塞平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较大剂量的抗胆碱能药才具有遏制汗液分泌的作用,可引起难以忍受的口干,故趋向淘汰。
(3)物理疗法 自来水离子电泳疗法,适用于局部(掌跖、腋窝)外用治疗失败的患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者禁用。浅层X线照射可遏制汗腺分泌,仅适用于其他治疗失败的严重的掌跖多汗症患者。
(4)肉毒杆菌毒素A(BTX-A)局部注射 多用于治疗掌跖及腋窝多汗症。一般注射后5~7天止汗明显,平均可维持9~12个月。
2.手术治疗
选择性切除第二至第四对胸交感神经,对手掌、腋窝、胸部及面部多汗症均有显著效果,但不适用于足跖多汗症患者。且手术可导致长期性无汗及其他部位的代偿多汗,故应慎用。仅腋窝多汗者,可选择性切除腋下分泌最活跃的汗腺部分,此法有肯定的疗效。
多汗症的日常预防:
1.单纯的味觉性多汗应避免饮食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及饮料。
2.精神因素所致的多汗症,应积极自我调整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愤怒、恐怖及焦虑等。
来源资料:《国内美容医学》 2007年 第10期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