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胃痞

胃痞

  • 别名:慢性萎缩性胃炎
  • 患病部位:腹部,胃
  • 所属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 细分症状:气虚胃痞、阳虚胃痞、阴虚胃痞
  • 相关疾病:幽门螺杆菌感染、急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痞满
  • 相关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胃镜检查、胃超声检查、胃病检查
  • 相关药品:摩罗丹(浓缩丸)、消食十味丸、胃灵颗粒、温胃舒胶囊
  • 相关症状:上腹不适、胃胀气、打咯、气不顺、脾胃虚弱、皖腹痞闷、食欲下降、嗳气

1胃痞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胃痞相当于西医中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以胃粘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病变特征的临床常见疾病,常见上腹部隐痛、胀满(进食后更甚)、烧心、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没有特异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一种常见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大。其发病缓慢,病势缠绵,迁延难愈,治疗棘手。祖国医学文献中无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属于祖国医学中“胃脘痛”,“腹胀”的范畴。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脾满疼痛多见,或脾满而无疼痛,尚有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故全国中医学会第三次脾胃学术会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可以归属于“胃痞”证。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胃痞

2胃痞症状起因

  中医认为,导致胃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胃痞。

  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胃痞。如《伤寒论》所云:“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人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2.食滞中阻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胃痞。如《类证治裁·痞满》云:“饮食寒凉,伤胃致痞者,温中化滞。”

  3.痰湿阻滞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胃痞。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曰:“脾湿有余,腹满食不化。”

  4.情志失调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胃痞。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胃痞为多见。即如《景岳全书·痞满》所谓:“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

  5.脾胃虚弱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胃痞。此正如《兰室秘藏·中满腹胀》所论述的因虚生胃痞:“或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

  胃痞的病机有虚实之分,实即实邪内阻,包括外邪人里,饮食停滞,痰湿阻滞,肝郁气滞等;虚即中虚不运,责之脾胃虚弱。实邪之所以内阻,多与中虚不运,升降无力有关;反之,中焦转运无力,最易招致实邪的侵扰,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如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既可停湿生饮,又可食滞内停;而实邪内阻,又会进一步损伤脾胃,终至虚实并见。

  另外,各种病邪之间,各种病机之间,亦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形成虚实互见,寒热错杂的病理变化,为痞证的病机特点。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200909/0387/3346.htm

3胃痞症状诊断/鉴别

  胃痞的诊断:

  胃痞又称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我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胃痞和胃痛的鉴别诊断:

  在临床上,"胃痛"一词也常会误导医生与患者本身。胃痞和胃痛是胃部异常症状的两个不同概念。生 活中常常有人将二者混肴,事实上,可根据胃痞和胃痛各自的特征和疼痛部位加以区分。

  胃痛上腹胃部近歧骨处胃部疼痛,伴食少、恶心、呕吐、泛酸、嘈杂等,多为隐痛、胀痛。胃痞心下胃部,病及胸隔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

  胃痛不见得是"胃"这个器官有毛病,除上腹部不舒适外,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这些症状是用来判断疾病的重要表象,如果病患者将焦点集中在"胃"上,可能会延误到其他潜在性疾病的诊断。

来源资料:《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6年 第4期

4胃痞症状检查

  胃痞的检查有:

  1.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及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胃镜诊断应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肉眼直视观察胃痞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皱襞变细或平坦。粘膜可表现红白相间,严重者有散在白色斑块。粘膜下血管显露为萎缩性胃炎的特征,可见到红色网状小动脉或毛细血管,严重的胃痞,可见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较大结节。亦有粘膜糜烂,出血现象。胃粘膜活检病理主要为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代之以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间质炎症浸润显著;

  2.实验室检查:①胃液分析:A型CAG患者多无酸或低酸,B型CAG患者可正常或低酸;②胃蛋白酶原测定:胃蛋白酶原由主细胞分泌,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血及尿中的胃蛋白酶原含量减少;③血清胃泌素测定:胃窦部粘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CAG患者,血清胃泌素常明显增高;B型CAG患者胃窦粘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④免疫学检查: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测定,可作为胃痞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

  3.X线检查:X线胃钡餐检查大多数萎缩性胃炎患者无异常发现。气钡双重造影可显示胃体粘膜皱襞平坦、变细,胃体大弯的锯齿状粘膜皱襞变细或消失,胃底部光滑,部分胃窦炎胃粘膜可呈锯齿状或粘膜粗乱等表现。

来源资料:《中国内镜杂志》 2002年 第12期

5胃痞治疗/预防

  胃痞的中医辨证施治

  1.食滞胃脘型

  方药:保和丸加减。药用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法夏、枳实、白术、鸡内金等。

  2.肝气犯胃型

  方药: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厚朴、半夏、生姜等。胀满较甚者,加入破气消导之品,如青皮、莱菔子、鸡内金等。如兼见胸胁满闷,或兼有咳、痰、喘症,或大便秘结者,常需加入宣肺之品,如桔梗、紫菀等,以起提壶揭盖之功,助气机肃降。

  3.寒热错杂型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黄连、黄芩、半夏、干姜、党参、甘草、大枣、佛手、香附等。热偏重者,加栀子、竹茹;寒偏重者,加高良姜、制附片;痰饮偏重者,用生姜泻心汤、苓桂术甘汤。

  4.脾虚气滞型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炙甘草、木香、厚朴、枳壳、柴胡等。若有坠胀感,加葛根、升麻提气升阳;若胃寒怯冷,加制附片、小茴香温阳散寒。

  5.湿滞脾胃型

  方药:平胃散加减。药用苍术、厚朴、陈皮、炙甘草、法夏、茯苓、砂仁等。偏寒者加桂枝、高良姜、藿香等;偏热者,加黄连、黄芩,生苡仁等;兼见气虚则加用炙黄芪、炒白术等补气健脾药。

  胃痞的预防:

  1.应随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居处冷暖适宜,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

  2.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一日三餐要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饮生水,宜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忌烈性酒和过量饮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3.注意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这样才能预防胃痞等病的发生。

来源资料:《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 第19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胃痞症状描述
2胃痞症状起因
3胃痞症状诊断/鉴别
4胃痞症状检查
5胃痞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