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情况下腹部一般摸不到脾,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边缘即认为脾大。巨脾症的脾脏,体积明显增大,一般为正常的数十倍至数百倍,尤其在门脉高压时,脾脏血流受阻,脾窦开放,脾脏淤血,肿大的脾脏内储留了大量的血液,有时甚至高达数千毫升。脾体积增大是脾疾病的主要表现。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巨脾症
巨脾症的病因:
1、感染性脾大:各种急、慢性感染如伤寒、副伤寒、黑热病、血吸虫病、疟疾、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晚期梅毒等.
2、郁血性脾肿大:斑替氏综合征、肝硬化、慢性心力衰竭致心原性肝硬化、慢性缩窄性心包炎、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
3、增生性脾大:见于某些血液病如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恶性淋巴瘤等。
4、其它:脾脏恶性肿瘤较罕见、脾脏囊肿、播散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高雪氏病等。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巨脾症
巨脾症需要做如下鉴别:
1、感染性脾大: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皮肤淤点,肝脾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一般为轻度,质软,这类疾病包括伤寒,败血症,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疾病,一般通过相应病原体检测可作出诊断。
2、肝硬化:有肝炎或血吸虫感染等病史,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不适,出血倾向,腹水等,体检见腹壁静脉曲张,脾脏肿大,多为轻,中度肿大,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者可表现为巨脾,晚期可发生脾功能亢进,通过病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B超等检查可作出诊断。
3、慢性溶血性贫血:溶血所致的脾脏肿大,一般为轻,中度肿大,症状有贫血,黄疸等,实验室检查可有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系明显增生活跃,血清间接或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原增高。
4、白血病:急性白血病病程发展快,表现为感染,贫血,出血等症状,脾脏多呈轻度肿大;慢性白血病起病缓慢,随着病情发展,脾脏可高度肿大,外周血检查可见未成熟早期白细胞,骨髓象可见大量原始细胞或幼稚白细胞,一般根据外周血象,骨髓穿刺检查可区分各型白血病。
5、恶性淋巴:恶性淋巴瘤表现为无痛性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伴发热,肝脏肿大,脾脏呈轻,中度肿大多见,淋巴结活组织病理检查以及骨髓涂片可发现R-S细胞或淋巴瘤细胞。
来源资料:《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5年 第1期
巨脾症的检查方法:
1、肝、胆、胰、脾的MRI检查:能明确病变的程度、范围及其特征,并能和其他肿瘤鉴别。对肝、脾囊肿、海绵状血管瘤有确诊作用。磁共振检查时间较长,且病人所处的环境幽暗、噪声较大。要有思想准备,不要急躁,不要害怕,要在医师指导下保持体位不动。耐心配合。检查前要向医生提供全部病史、检查资料及所有的X线片、CT片等。
2、脾显像检查:是确定脾脏位置,大小及形态,必要时做出病变的诊断。常采用99mTC热变性红细胞,113In-热变性红细胞或51Cr-热变性红细胞,脾显像检查的目的是决定脾脏位置、大小、脾肿块及病变的性质以及有无副脾等诊断。
3、血清学抗原抗体检查:淋巴结穿刺或活检,脾穿刺或活检,腹水常规检查等。以上实验室检查可根据病史查体、初步做出诊断后,有针对性选择,对某些疾病往往可找到确定诊断的依据。
来源资料:《中国肿瘤临床》 2004年 第3期
巨脾症的治疗方法:
巨脾症主要是采用手术切除脾脏。切除脾脏有好处,可以纠正脾大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不足。全脾切除后将改变患者的免疫功能,出现脾脏过滤功能消失,IgM减少、调节素和调理素水平降低、T淋巴细胞系统出现紊乱、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淋巴细胞转换率明显下降,导致爆发感染的机会显著增加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还有一些肝功差、腹水、低蛋白、呕血等条件差者无手术条件。
此外还需要配合的中医保守的汤药治疗,对于病情没有特效药物缓解,只是需要控制病情恶化,抑制病毒扩散等多种情况,所以还是尽量是越早治疗越好。而且引起脾大的原因是具有多方面,感染性,瘀血性,增生性等多种情况,还是需要针对于各种性质的疾病治疗,这样治愈的可能性比较大,而且中医很多的汤药材是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多种功效。
巨脾症的预防措施:
1、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挑食,均衡营养,保持卫生,防止感染。
2、患者应多食蔬菜水果,补足够的维生素和纤维素,有助于消化功能。
3、饮食清淡,要低脂肪、低糖(过多的糖进入人体内易转化为脂肪),避免刺激性、油腻、油炸、生冷食品。
4、要保证适量的蛋白质,包括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如鸡肉、鱼肉、牛肉、豆制品等。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脾大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