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腹痛,是妇女下腹部的盆腔内器官较多,出现异常时,容易引起产后腹痛,包括腹痛和小腹痛,以小腹部疼痛最为常见。以新产妇多见。是指产后子宫收缩时引起的收缩痛,又称“产后痛”、“宫缩痛”。轻者不需治疗,腹痛可逐渐消失。
产后腹痛的原因是由于子宫收缩所致,子宫收缩时,引起血管缺血,组织缺氧,神经纤维受压,所以产妇感到腹痛。当子宫收缩停止时,血液流通,血管畅通,组织有血氧供给,神经纤维解除挤压,疼痛消失,这个过程一般在1—2天内完成。
初产妇因子宫纤维较为紧密,子宫收缩不甚强烈,易复原,且复原所需时间也较短,疼痛不明显。经产妇由于多次妊娠,子宫肌纤维多次牵拉,复原较难,疼痛时间相对延长,且疼痛也较初产妇剧烈些。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的原因:
子宫收缩:产妇下腹疼痛时,用手摸小腹,常可摸到一个很清楚的较硬的球状体,这就是正在收缩的子宫,医学上称这种正常的子宫收缩为产后阵缩。疼痛较重的产后子宫收缩痛,多见于生育次数多和分娩过程较短的产妇。――此属正常产后疾病,若不伴有其他并发症,无须用药处理。一般产妇在产后3~5天,疼痛就会自然消失,个别痛得厉害的可以吃些止痛片和益母丸,也可用热水袋、热盐袋放在下腹部热敷。
受冷:如果产妇受冷,或腹部触冒风寒而引起。此时血脉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若给小腹“保暖”或者轻柔安抚一下身体会比较舒服。
情绪不佳:产妇过悲、过忧、过怒,使肝气不舒,肝郁气滞,血流不畅以致气血淤阻,从而造成腹痛。
缺少运动:有的产妇因产后站立、蹲下、坐、卧时间过长,持久不变换体位,引起淤血停留,而致使下腹疼痛坠胀,甚至引起腰酸尾能部疼痛。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Du/2005/11/28/02/18/66.htm
对产后严重的腹痛,同时伴有阴道流血,或伴有发热,恶露颜色发暗或有臭味,则要引起警惕,要考虑可能子宫里残留了胎盘碎块,或是生殖道感染,得了产褥热等,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腹痛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其病因复杂,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多为腹腔内器官病变起,也可为腹腔外器官病变所致,因此在诊断时要全面考虑,详细分析病史及各项检查结果。
以上四种原因引起的产后腹痛,属人为腹痛。其症状通常还伴有恶露量少或血色紫暗且夹血块,以及胸肋胀痛、四肢欠温等现象。
根据其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将产后腹痛分为两种:
1、产后血虚、胞脉失养。其临床表征为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恶露量少,色淡,伴头晕耳鸣,便结,舌质淡红,苔薄,脉细弱。
2、产后寒凝血淤,气血不畅。其临床表征为小腹疼痛,拒按,恶露量少,色紫黯有块,胸部胀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暖,舌质黯,苔薄白滑,脉弦紧。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Dir/2003/09/02/54/446.htm
产后腹痛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疼痛时间超过一周,并为连续性腹痛,或伴有恶露量多、色暗红、多血块、有秽臭气味,多属于盆腔有炎症,应请医生检查治疗。
产后腹痛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迟滞而痛,有虚实之分。虚者以血虚多见,由于产后失血,冲任空虚,胞宫失养,气血运行无力,而使血流运行迟缓,滞而腹痛;实者以血瘀为主,可因肝郁气滞或受寒而致瘀血停滞胞宫,不通则痛。
腹痛引起产后腹痛的检查方法:
1、CT、磁共振及核素扫描检查:对腹腔内和腹膜后的病变,如肝、脾、胰的病变和一些腹内肿物及腹腔脓肿、积液、积气等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2、腹腔穿刺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腹痛诊断未明而发现腹腔积液时,必须作腹腔穿刺检查。穿刺所得液体应送常规及生化检查,必要时还需作细菌培养。
来源地址:http://www.wiki8.com/futong_15572/#15
产后腹痛的治疗方法:
1、推拿法
取神阙、气海、关元等穴。操作方法:让病人先仰卧于床上,施术者站其身旁,先用手掌着力,轻轻抚摩按揉腹部,调补神阙,揉按气海、关元等穴。再用手掌由上向下推揉小腹,反复3~5遍,以行瘀滞。然后,让病人翻身俯卧,术者用双手着力,反复自脊柱向两侧沿肋间隙分推,并边推边向下移动位置,反复3~5遍。再由上向下沿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反复顺推3~5遍。再推揉臂部及下肢后侧,也反复顺推3~5遍手法结束。
2、拔罐法
取关元、腰骶部两侧压点、足三里、归来穴。方法:采用单纯罐法或留针罐法。若小腹冷痛拒按者,宜用艾灸或艾灸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日一次。一般施术当日即效,2~3日而愈。
产后腹痛的预防方法:
宜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久站久坐,注意保暖,勿受寒凉。保持大便通畅,禁止房事。保持外阴及阴道清洁,可每晚用温水或1∶5000高锰酸钾液冲洗。若腹痛较甚且伴有高热(39℃以上)。恶露秽臭色暗者,应及时去医院诊治。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201102/2398/4754.htm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