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黑变是一种以大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疾病。因大肠粘膜在内镜镜下呈棕褐色或黑色而得名。看看有无大便异常,肿瘤性的病症。大肠黑变是临床上很少见的一种疾病。随着肠镜的应用普及,近年来大肠黑变的检出率有明显上升。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年2月 第6卷 第2期
慢性便秘多由于不良饮食习惯,如长期的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及摄食量过少,使肠道反射性蠕动减弱,导致便秘;忽视排便意识,经常的强泻剂或洗肠使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排便反射不能产生导致便秘;不良的生活习惯,睡眠不足,持续高度精神紧张等均可造成肠蠕动失常,痉挛收缩,导致便秘,最后引起大肠黑变。长期服用含有蒽醌类及二苯甲烷类的泻药,如番泻叶、大黄、芦荟、通便灵、排毒养颜胶囊等药物,也会导致大肠黑变。
大肠黑变病的发病机制:
(1)滞留学说:即与慢性结肠梗阻有关,由于慢性梗阻致食物残渣滞留,蛋白分解产物在酶的作用下变成色素颗粒沉积于肠粘膜。
(2)吸收学说:即由结肠吸收了肠道细菌合成的色素颗粒或结肠排泄色素颗粒的能力降低所致。
(3)刺激学说:即由于泻剂中含树脂性物质的刺激,在大肠内合成色素颗粒后沉着于肠固有层,被吞噬细胞吞噬所致。
(4)损伤学说:即泻剂引起肠上皮细胞损伤,该损伤细胞被固有层中的吞噬细胞吞噬,这些大细胞浆中色素团使肠粘膜表现为黑色。
(5)酶异常学说:即在一些人的肠粘膜下神经丛中有异常酶的存在,泻剂激活了这些酶的活性,从而使色素积聚,神经功能紊乱等。
来源资料:《中国内镜杂志》2000年第4期
大肠黑变的诊断以患者临床症状为主,患者临床常以便秘和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表皮基底细胞液化变态,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组织细胞浸润,可见噬黑素细胞及游离黑素。
大肠黑变的鉴别诊断:
大肠黑变的的诊断应棕色肠道综合征相鉴别,棕色肠道综合征见于成人乳糜泻并伴有维生素E缺乏者,脂褐色素沉积于肠道平滑肌细胞核周围,小肠和结肠外观呈棕褐色,但结肠粘膜可无色素沉着。病理学表现为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大致正常,粘膜下层增厚水肿,固有层有数目不等的含色素颗粒的单核吞噬细胞,有的散在,有的成簇出现。
来源资料:《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12月 第3卷第24期
大肠黑变临床常以便秘和腹痛或腹部不适等症状为主要表现。是经肛门将肠镜循腔插至回盲部,从黏膜侧观察结肠病变的检查方法。是目前诊断大肠粘膜病变的最佳选择,它是通过安装于肠镜前端的电子摄像探头将结肠粘膜的图像传输于电子计算机处理中心,后显示于监视器屏幕上,可观察到大肠粘膜的微小变化。
大肠黑变的检查方法:
1、内镜检查:表现为粘膜色泽的改变,呈棕褐色、黑褐色,间以灰白色网条状纹,或槟榔切面样弥漫分布于大肠粘膜上,部分色素颗粒状,血管网隐没,视野反光减弱,显得暗淡。
2、病理检查:见色素沉着处粘膜固有层内有较多含色素颗粒的吞噬细胞,用银氨液浸染法检验,黑色素阳性反应。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发现大肠黑变病中大肠癌及息肉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尤以腺瘤样息肉的发生率增高明显,而肠道息肉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事实表明,大肠黑变病与肿瘤的发生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关系,是伴发还是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所以当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黑变病时,应警惕大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存在。对于已经确诊为大肠黑变病的患者,定期的肠镜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来源资料:《中国内镜杂志》2000年第4期
大肠黑变的治疗原则:
1、去除诱因:对于服用刺激性泻剂者,首先停药,用润滑性泻剂增加纤维素和水的摄入量。对否认服用泻剂者,应仔细了解其生活习惯,某些中药或美容类药品也含有蒽醌成分,不应忽视。
2、积极治疗原发病:在上述的对症治疗基础上,应了解患者造成便秘或服用泻剂的原发病。对便秘患者行排粪造影或结肠传输试验检查。对结肠慢转输型便秘的患者,可服用肠动力药,并配合精神、运动、饮食、活性肠道菌补充、大便膨松剂等恢复结肠正常功能。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应明确梗阻原因,并积极配合以精神、良好大便习惯恢复等治疗。
大肠黑变的预防原则:
重在调整饮食,多食粗粮、蔬菜和水果,少食辛辣刺激食物,增加运动量,保持心情愉快,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如需用药也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来源资料:《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年12月 第3卷第2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