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cancinoma)是机体组织细胞在内外有害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发生过度增生及异常分化而成的新生物,在临床上常以肿块的形式出现。一旦肿瘤形成,尤为恶性肿瘤,其生长为自主性,肿瘤通过细胞分裂遗传给子代,生长相对不受机体限制,生长旺盛,且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对机体造成危害。由于失控后细胞代谢异常,失去分化成熟的能力,使其具有各种异常的形态。然而,身体上出现的肿块不一定都是肿瘤,因为炎症、畸形、内分泌改变等也可以导致肿块出现,而有些恶性肿瘤如白血病也可不以肿块的形式出现。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医药》 2015年 第13期
目前认为,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多因素、多阶段与多基因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主要分为外因和内因。内因是指机体的内在因素,包括免疫状态、内分泌、代谢和遗传等因素。外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等方面的致癌因素,同一种肿瘤可由不同的外因所引起,有时几种外因同时起作用; 同一种外因也可引起不同的肿瘤。
(一)内因
1.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正常情况下,机体对癌症的免疫力大大强于致癌因素,所以在一定的人群中只有少数人患肿瘤。但如果免疫功能受到削弱或破坏,肿瘤就有了发生和发展的条件。如胸腺在幼时受照射,儿童期患癌的可能性便会增加。中老年人癌症之所以增多,也与胸腺功能减退有关。现已知道.摘除了胸腺的小鼠,其淋巴细胞数竞可减少90%。器官移植者,为了使受移植者不致因自身免疫力把移来的器官(如肾脏)排斥掉,不得不使用大量的免疫遏制药物,结果发生了肿瘤。这些事实都说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2.遗传 目前在种类繁多的肿瘤中,只有视网膜母细胞瘤、Wilms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遗传机制比较明确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但也并非这些患者的全部后代都会发病。例如在视网膜母细咆瘤中,双眼患者其后代有67%~80%可以染病;而单眼患者的后代只有42%~50%会染病。此外,家族性结肠腺癌(被视为癌前病变)、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良性肿瘤)也具有明显的遗传因素。至于鼻咽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和胃肠道癌等,虽然有家族聚集现象和种族易感性,但都不是遗传性肿瘤。
(二)外因
人类60%~9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化学因素最重要,约占环境因素90%,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各约占5%。
1.化学致癌因素迄今已证明1000多种化学物质能诱发动物肿瘤,可分为3类。
(1)直接作用致癌物:此类致癌物化学性质活跃,进入机体后直接与细胞中的脱氧核糖核苷酸(DNA)起反应而致癌。例如硫芥和氮芥、环氧化物,当有一定剂量进入体内后,即可引起肿瘤。因此,预防此类致癌物作用,要限制职业接触。
(2)间接作用致癌物:其化学性质较稳定,本身不会致癌,进入体内经酶的代谢产生最终致癌物,以共价键结合到生物大分子上而引起细胞癌变,如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及偶氮染料类、亚硝胺类、植物毒素类和金属类。
(3)非共价作用的致癌物:又称插入剂(intercalating agents)。
2.物理致癌因素
(1)电离辐射:辐射线诱发恶性肿瘤的潜伏期颇长,白血病约为5年,肺癌约为10年,甲状腺癌约为13年,其他恶性肿瘤可能更长。
(2)热辐射与慢性刺激:慢性刺激与恶性肿瘤也颇有关联,例如子宫颈癌者多是分娩时屡次有子宫受伤或破裂者及慢性子宫颈炎者。喜用烟斗与烟嘴的人,局部经常受热刺激与摩擦,可引起唇癌。此外,口内龋齿的优秀及不合适的假牙可经常摩擦舌、颊黏膜,使局部反复损伤而终形成癌;阴茎癌患者仅见于包茎,且有积垢长久刺激者。
(3)紫外线与皮肤癌发生有关,长时间暴晒可诱发皮肤癌。
3.生物致癌因素
(1)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在黄曲霉毒素的菌株中又以黄曲霉素B1的致癌性最强,只用0.015ppb(1ppb=l×10^-9)喂饲大鼠,经68~82周全部可诱发肝癌。
(2)病毒:有人认为至少有近40种的动物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有大量资料表明,病毒可能和人类的某些肿瘤关系密切。如人类疱疹病毒-2(HSV-2)与宫颈癌;EB病毒与Burkitt淋巴癌和鼻咽癌;乙型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细胞癌。
(3)寄生虫:在埃及,膀胱癌患者大多同时也是当地流行的曼氏血吸虫病患者。我国广东地区肝吸虫病较多,胆管型肝癌也比较常见。
(4)细菌: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已受到注意。
机体缓肿瘤的免疫机制:
研究表明,机体可通过免疫效应机制发挥缓肿瘤作用。若宿主的免疫功能低下或受遏制,则肿瘤发病率增高;在肿瘤进行性生长时,患者的免疫功能也会被遏制。机体的抗瘤免疫效应包括体液免疫机制和细胞免疫机制,以后者的作用更为重要。
1.缓肿瘤的体液免疫效应:抗瘤抗体的作用机制为:①激活补体系统溶解瘤细胞;②依赖抗瘤抗体的ADCC效应,发挥溶解瘤细胞作用;③抗瘤抗体可促进吞噬细胞对瘤细胞的吞噬,即调理作用;④抗瘤抗体封闭瘤细胞表面某些受体,遏制瘤细胞增殖;⑤抗粘附分子抗体可干扰瘤细胞的粘附特性,从而影响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一般情况下,体液免疫在抗瘤机制中仅占次要地位。
2.抗瘤的细胞免疫效应:下列几类免疫效应细胞参与机体的杀瘤效应:
(l)T细胞:被肿瘤抗原激活的T细胞(Tc细胞)通过特异性识别而杀伤瘤细胞;肿瘤激活的T细胞(如CD4+Th细胞)也可通过释放各种细胞因子而直接或间接地杀伤瘤细胞。
(2) NK细胞:NK细胞处于机体抗瘤的第一线,它无须抗原刺激即可先于T细胞而发挥作用,且具有较广的抗瘤谱。
(3)巨噬细胞:一般认为只有激活的巨噬细胞才具有较强的杀瘤效应。巨噬细胞的杀瘤机制为:ADCC作用;释放多种单核因子(如TNF-α、lL-l等);与致敏T细胞、抗瘤抗体、补体等机制发挥协同杀瘤作用,等等。
在肿瘤与免疫系统相互关系中,细胞因子的作用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一方面,许多细胞因子在体内外显示直接或间接的杀瘤作用;另一方面,异常表达的细胞因子也可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已发现:多种肿瘤细胞可旁分泌或自分泌不同种类的细胞因子,并异常高表达细胞因子受体,细胞因子可通过与相应受体结合而促进瘤细胞生长。
来源资料:《科研》 2015年 第08期
恶性肿瘤是占位性病变,确诊肿瘤特别是非血液系统的实体瘤要判定肿瘤的部位( 定位 )病 理 组织学类型(定性)以及生长播散状况(定期)。恶性肿瘤可分为早、中和晚期,诊断肿瘤早期至为重要,早期癌包括原位癌,直径小于0.5厘米的初期癌(微小癌) 及未浸及区域淋巴结及邻近器官的局限表浅癌。进展期癌出现直接浸润扩散及经淋巴道或血行转移,产生相应的症征,诊断较为容易。
询问患者病史应仔细、准确及客观。一般包括现病史的主要症状、发展经过和诊治情况。既往病史应了解与现症有关的疾病,这些可能与现患肿瘤相关的癌前疾病为诊断提供线索。此外还要询问个人生活习惯、家族成员患癌史。妇女的月经、生产及哺乳情况也应了解。肿瘤患者早期的常见症状有:身体任何部位发现不消退肿块,疼痛,持续发热,病理性分泌物,经久性消化不良,吞咽障碍,咳嗽,大便习惯改变,久治不愈的溃疡,原因不明的消瘦,不规则阴道出血等 。有的早期肿 瘤患者无明显症状 。体 检要注意全身状况、浅表淋巴结,做详细全身检查,如发现肿块应注意部位、大小、形状、边界、表面、硬度、活动、压痛等。
肿瘤增大到一定体积即可利用影像学方法发现。由于设备与技术进步,可测出1厘米或更小的肿瘤,还可精确定位、范围、形态及与周围的关系。这些诊断方法包括 X射线检查、B型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电子计算机X射线体层摄影(CT)检查及核磁共振技术等。这些方法可确定原发部位癌灶,还可发现有无转移,由于不是创伤性检查,易为患者接受。应视病灶情况与条件,选一两种或多种检查技术做出综合诊断;为了做出最后定性诊断,还应争取做病理活组织诊断。
活组织检查按照肿瘤的部位与大小,决定活检方法,消化道、呼吸系、泌尿道、妇科等部位的肿瘤可经内腔镜直视下钳取活组织送检。内脏实体肿瘤如肝、肺、胰腺以及后腹膜恶性肿瘤需用特制穿刺针在超 声 波或CT引导下吸取活检。如有体腔积液或分泌物还可留取做肿瘤细胞学检查。非实体造血系统肿瘤可留取血液、骨髓做检查确诊。在以上方法得不到病理诊断时,有时需 采用外科手术方法获 得 活检结果。浅表肿块较易切检,内脏肿瘤则需行探查术,目的是明确诊断,若可能时同时彻底摘出或姑息切除肿瘤。
来源资料:《中华内科杂志》 2005年 第7期
临床上肿瘤的诊断和其他疾病一样,都是以病史为根据,针对病人主诉和临床表现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各项化验结果和有关特殊检查,全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当然,决定治疗方案前还要明确病理诊断。
(一)病史
病史对诊断肿瘤十分重要,特别是对内脏肿瘤的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性别和年龄 肿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但原发性肝癌、大肠癌、甲状腺癌等也可见于青少年。肉瘤一般以青少年及儿童多见,但亦可发生中年和老年人。消化道肿瘤、肺癌等以男性为多,乳腺癌主要发生于40岁以上的妇女,男性乳腺癌少见。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女性则罕见。乳腺纤维腺瘤多发生在20~30岁的妇女。小儿的恶性肿瘤,以起源于淋巴组织、造血组织、神经组织和间叶组织等较多见;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均在4~5岁以前发生。
病程发展 良性肿瘤的病程较长,数年至数十年。如肿块在短期内突然增大,意味着恶变或在良性肿瘤内发生出血、液化、坏死等。如良性肿瘤硬度增加、边界不清、活动度减低、血管供应增多或溃烂出血,常为恶变的表现。癌瘤一般发展较慢、病程较长,而肉瘤则发展较快、病程较短。骨肉瘤或低分化软组织肉瘤多在数月内显著增大。
家族史 有些肿瘤如乳腺癌、宫颈癌、胃癌、大肠癌、视网膜母细胞瘤、白血病等可能有遗传倾向,故询问病史时,要注意了解病人的直系亲属有无肿瘤史,对于有肿瘤家族史的人更应详细认真地进行肿瘤筛检。
(二)体格检查
体检是肿瘤诊断的重要部分,除根据病人主诉某些症状的特点,对有关器官组织进行细致的和有目的的检查外,还要进行系统的全身检查和肿瘤的局部检查。
1.全身检查 目的在于确定病人是否患肿瘤,良性或恶性,原发性或继发性,有无远处转移,重要器官(心、肺、肝、肾、中枢神经系统、骨髓)的功能情况,能否耐受较大的手术治疗、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措施。
2.局部检查局部检查的目的在于确定肿瘤发生的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能否手术治疗,着重检查肿块与区域淋巴结受累的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肿瘤早期多数无特殊症状和体征,尤其是内脏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十分困难。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免疫学及肿瘤系列化研究的飞速发展,肿瘤的实验室诊断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杂交瘤技术研究的成功和单克隆抗体工程的崛起,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疗效判断提供了更多的参考指标。此外,常规实验检查虽然不能诊断肿瘤,但是对于鉴别诊断和决定肿瘤治疗方案是不能缺少的。
1.血、尿、粪常规检查消化道肿瘤患者常有贫血表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定量呈中度或轻度降低,一般为正血红蛋白、正细胞性贫血。尿液中出现大量红细胞是泌尿系肿瘤的重要指征之一。粪便带血可能是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早期信号,应注意鉴别。
2.痰液检查痰液直接涂片染色做脱落细胞检查,对肺癌的诊断有重要实用价值,涂片中找到癌细胞即可确诊。据统计,肺癌痰涂片阳性率在85%左右。因此,查痰是啼癌辅助诊断手段中一项简单、有效而实用的方法。
3.胸、腹水检查血性胸、腹水是肺癌、肝癌、胃肠癌及卵巢癌等有腹腔转移时最常见的征象,涂片镜检时发现癌细胞可帮助确诊。
4.胃及十二指肠液检查 胃和十二指肠的疾病,可导致胃液和十二指肠引流液的质和量发生改变。检查此种分泌液,不但可以帮助诊断胃的恶性疾病,同时也可帮助了解胆汁分泌情况、胆道状态和胰腺功能,因此有助于胃、胆道和胰腺肿瘤的诊断。
5.生化检查 由于致癌因素引起细胞基因表达失常,导致细胞癌变,某些酶或其他代谢物质产生过多或活性异常增高,可通过通透性增加的细胞膜渗出,进入血循环。也可因癌细胞破坏,直接释放出代谢物和各种酶,进入血循环。这样从患者血清中可以测出异常的代谢物或过高的酶活性,有助于肿瘤诊断。如碱性磷酸酶(AKP)有助于肝癌、胰头癌、胆管癌和骨转移瘤等的诊断。
6.肿瘤标记物用化学或免疫学方法,从机体的体液或组织细胞中检测出的可以提示患有亚临床肿瘤的化学物质,称为肿瘤标记物。目前所用的肿瘤标记物绝大多数是非特异性的,与其他某些疾病有交叉反应,因而必须结合其他检查予以鉴别。常用的肿瘤标记物有:甲胎蛋白(AFP),主要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和生殖腺肿瘤,极少数继发性肝癌AFP含量也可升高;癌胚抗原(cEA),在大肠癌、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均可升高,常用于治疗评估和监测肿瘤复发。
(四)特殊检查
1.影像检查
(1)普通x 线检查:胸部X线透视和拍片,方法简便,容易发现肺部肿块,是肺癌诊断不可缺少的基本检查。骨骼、鼻咽和鼻窦的肿瘤诊断也需x线检查参考。消化道肿瘤需做胃肠钡剂照影x线检查。泌尿道和胆道造影有助于泌尿系肿瘤和胆道肿瘤的诊断。乳腺肿瘤的早期诊断也离不开x线检查。此外,各部位的血管造影也要行x线检查。
(2)B型超声检查:能显示人体软组织的形态及活动状态,而且对人体无损伤、无痛苦、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是肿瘤初筛优选的诊断方法,尤其对肝、胰、胆囊、甲状腺和泌尿生殖系肿瘤颇有诊断价值。
(3)放射性核素检查:临床上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有32弛P、131I、198Au、113In、99Tc、67Ga等,如用198Au诊断肝癌,可在病灶部位显示出充盈缺损区或占位性病变;用67Ga诊断肺癌,可在病灶处见到浓集的放射性“热区”。但核素检查并非是肿瘤单独的特异型诊断,因为肝囊肿、肝脓肿也可以出现占位性病变,肺部炎症也可显示出放射性浓集的“热区”。因此,必须与临床其他检查配合,全面分析才能做出正确诊断。现在常用99Tc做全身骨显像检查,能早期发现骨转移和原发性骨肿瘤。
(4)CT:解剖影像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分辨率高,横断面断层可避免影像的重叠,能够发现早期较小的肿瘤,特别是能够直接显示腹部实质脏器的解剖结构,例如胰腺癌临床诊断十分困难.有了cT之后,诊断率可大大提高。
(5)MRI:较CT的组织分辨率高,又能像核素检查那样进行机体生物化学代谢过程的监测,而且不需要造影剂即可观测血管甚至血流速度和方向。MRI对中枢神经系统、头颈部肿瘤、脊椎、四肢、骨关节及盆腔的肿瘤诊断效果更佳。对腹部如肝内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鉴别肿瘤的良、恶性优于CT和B超:MRI对区分肺门肿块与血管或淋巴结效果较好,对肺癌侵犯纵隔、大血管和胸壁的诊断有价值,MR血管成像(MRA)是近年来新开发的技术,能够立体三维显示颅内血管和肺动咏系统。
(6)PET:是目前核医学最高品质次的显像技术。临床检查主要用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由于癌组织大量摄取F-FDG(氟脱氧葡萄糖),因此PET可以早期、准确地诊断肿瘤,并能准确分期,诊断准确率高于现行其他技术。
2.内镜检查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食管镜、胃镜、支气管镜、结肠镜、直肠镜、喉镜、鼻咽镜、膀胱镜、腹腔镜、纵隔镜、子宫腔镜、胆道镜等,对所检部位的肿瘤诊断有极大帮助,在内镜直视下可以取组织活检或刷取细胞做进一步检查。
3.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确诊肿瘤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其中包括脱落细胞检查、组织印片染色检查、病理切片检查(包括冰冻切片和快速切片法)。
(1)脱落细胞检查:主要是收集痰液、胃液、胸水、腹水、尿液、阴道分泌物等,离心或直接涂片,用特殊染色法在显微镜下找癌细胞。这种方法简单易行、经济安全,确诊率可达75%~85%。本法适用于防癌普查,可在农村推广。
(2)组织印片法:与脱落细胞检查法大致相同,不同的是直接把切除的肿块剖面印在玻片上,用特殊染色后进行镜检,其阳性率比脱落细胞法稍高,准确率约90%。
(3)病理切片检查:是最准确的诊断方法,但并非百分之百一定准确,有咬取活检、切取活检、切除活检等方法。刮取活检多用于肿块表面、瘘管、子宫颈等处的肿瘤,可用压舌板或刮勺在肿物表面轻轻刮下组织,既可做细胞学检查,也可做病理切片检查。
来源资料:《中华肿瘤杂志》 1997年 第1期
肿瘤可通过诊断性手术、探查性手术手术、治愈性手术、姑息性手术、辅助性手术、重建与康复手术、预防性手术等其他手术。放射治疗。用化学合成药物来治疗恶性肿瘤。缓癌治疗。
(一)外科手术
1.诊断性手术
(1)针吸活检:通过用细针头对可疑肿块进行穿刺做细胞学检查。该方法简单易行,诊断准确率因操作技术、病理医生的经验和肿块所在部位而异,一般在80%以上。
(2)针穿活检:在局部麻醉下,应用较粗针头或特殊的穿刺针头对可疑肿块进行穿刺,并获得少许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如果能取得足够的组织,诊断准确率高;如果取得组织太少,则诊断较困难。
(3)咬取活检:一般用于表浅的溃疡型肿块,用活检钳咬取组织做病理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但咬取组织时应注意咬取部位和防止咬取后大出血。
(4)切取活检:在局部麻醉下,切取一小块肿瘤组织做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有时在探查术中,因肿块巨大或侵及周围器官无法切除,为了明确其病理性质,也常做切取活检。实施切取活检时必须注意手术切口及进入途径,要考虑到活检切口及进入间隙必须在以后手术切除时能一并切除,不要造成肿瘤的播散。切取活检与第二次手术切除间隔的时间应越短越好建议是在准备彻底切除情况下行冰冻切片检查。
(5)切除活检: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切除整个肿瘤送病理检查,这样诊断准确率最高。如果是良性肿瘤也就不必二次手术;如果是恶性肿瘤也不至于引起太多播散。但切除活检常在麻醉下进行,切口较大。所以,活检手术切口的选择必须考虑到第二次手术能否将其切除,同时注意不要污染手术创面,以免造成肿瘤接种。如果临床上拟诊为黑色素瘤时,不能做针穿、咬取或切取活检,应在准备彻底切除时做切除活检。
2.探查性手术手术目的:一是明确诊断;二是了解肿瘤范围并争取切除肿瘤;三是早期发现复发以便及时做切除术,即所谓二次探查术(second look operation)。所以它不同于上述的诊断手术。探查性手术往往要做好大手术的准备,一旦探查明确诊断而又能彻底切除时,就立即做肿瘤的治愈性手术,所以术前准备要充分,准备有术中冰冻切片检查。探查时要动作轻柔,细致解剖,同时应遵循由远及近和不接触隔离技术的原则。
3.治愈性手术是以彻底切除肿瘤为目的,也是实体肿瘤治疗的关键。凡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和邻近区域淋巴结,或肿瘤虽侵犯邻近脏器但尚能与原发灶整块切除者,皆应施行治愈性手术。治愈性手术的最低要求,是切缘在肉眼和显微镜下未见肿瘤。
治愈性手术对上皮癌瘤而言为治疗术(radical resection),所谓治疗术是指肿瘤所在器官的大部分或全部连同区域淋巴结做整块切除,如癌瘤侵犯其他脏器,则按侵犯的器官亦应做部分或全部切除。例如胃癌侵及胰腺尾部,除做胃次全或全胃切除及胃周围区域淋巴结清除外,尚需切除胰尾。治愈性手术对肉瘤而言为广泛切除术(extensional resection),所谓广泛切除术是指广泛整块切除肉瘤所在组织的全部或大部分及部分邻近深层软组织。例如肢体的横纹肌肉瘤应将受累肌肉的起止点及深层筋膜一起切除,有时尚需将一组肌肉全部切除。因肉瘤易于沿肌间隙扩散,若为骨肉瘤常需超关节截肢。
人类癌症按国际疾病分类有62种,在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是消化道癌症和呼吸道癌症,如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大肠癌等。肿瘤的治疗效果好坏只是从统计学上来讲,一半的病人可以活多长。比如肺癌中晚期的病人一半的存活不超过10个月,但是其实还有一半的病人可以活很久,所以病人不能只在乎活不长的那一半。这也对医生提出要求,医生不能给病人算命,说你可以活多长,很多病人和家属也爱问可以活多长,但现在所有肿瘤患者存活时间的统计数据都是中位生存期,都是一半的患者可以活多长时间,还有那另一半的机会可以活很久。所以不能放弃,请专业医生制定适合病人的治疗方案是最重要的。
4.姑息性手术晚期肿瘤已失去手术治愈的机会,但在许多情况下,为了减轻症状、延长寿命,或为下一步其他治疗创造条件,可采用姑息性手术。姑息性手术包括姑息性肿瘤切除术和减状手术。前者是指对原发灶或其转移灶部分或大部分切除,肉眼尚可见肿瘤残留;后者则根本未切除肿瘤而仅仅解除肿瘤引起的症状。例如晚期胃肠肿瘤虽然不能治疗性切除,但为了防止出血、梗阻、穿孔等,常需做胃大部分切除或肠段切除术,术后再配合其他治疗。巨大的卵巢癌、软组织肉瘤等,有时也需切除部分肿瘤,即所谓减积手术 (debulking operation),减少肿瘤负荷,为放疗或化疗创造条件。
5.辅助性手术为了配合其他治疗,需要做辅助性手术,例如喉癌放疗,为了防止放疗中呼吸困难,有时需做放疗前气管切开术;直肠癌放疗有时亦需先做人工肛门术,以免放疗中肠梗阻;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常需做去势手术。
6.重建与康复手术 为了提高肿瘤病人的生存质量,重建和康复手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外科技术,特别是显微外科技术的进步,使肿瘤切除后的器官重建有很大的发展。如头面部肿瘤切除术后,常用带血管皮瓣进行面部修复。
7.预防性手术 对于有潜在恶性趋向的疾病和癌前病变做相应的切除术,以防止癌症发生。临床常采用的预防性手术有:先天性多发性结肠息肉做全结肠切除术;溃疡性结肠炎做结肠切除术;重度乳腺小叶增生伴有乳腺癌高危因素者做乳房切除术。
8.远处转移癌切除术远处转移癌属于晚期肿瘤,难以手术治愈,但临床上确有部分转移癌患者手术后获得长期生存,故对转移癌手术不能一概否定:孤立性肺、肝、脑、骨转移,实施切除术后可能获得良好效果。
9.复发性肿瘤切除术疗效差,但配合其他治疗,仍可获得一定疗效。
(二)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通常有4种方法。
1.外照射从距体外一定距离来照射人体的某一个部分。过去对深部内脏的肿瘤都采用深部x线治疗机照射。近三十多年来60Co远距离治疗机应用越来越广,因为它可以比深部x线治疗机使深部肿瘤受到更大的剂量照射,而皮肤反应却较轻。近年来,电子感应加速器和电子直线加速器已被普遍应用。
2.腔内照射将放射性核素如镭、钴等制成针、棒、球等不同形状,然后盛在特制容器内,置留于病人的体腔中。如阴道、子宫腔、鼻咽腔及食管内做治疗。
3.体内照射 人体某些器官对某一种放射性核素有选择性的吸收和蓄积作用,因而可以把合适的放射性核素通过口服或注射的方法,让病人摄入体内某一特定的器官,使该部位受到照射。例如131I在衰变过程中可产生β和γ射线,当它被甲状腺滤泡状癌吸收后,能在体内照射以杀灭癌细胞,而不吸收131I的其他类型的甲状腺癌不宜用该疗法。
4.敷贴照射将放射性核素做成敷贴器,直接贴在肿瘤表面做照射。例如用32P的化合物,使吸墨纸或过滤纸吸收之后,贴在血管瘤的表面,或用盛有镭的容器来敷贴.都能使某些皮肤血管瘤消退。
人体组织对放射线的相对敏感性大致可分为:①敏感性高的组织,包括淋巴类组织、造血组织(骨髓)、生精上皮、卵泡和肠的上皮。②敏感性较高的组织,主要是上皮组织.包括口咽上皮、表皮上皮、膀胱上皮、食管上皮、眼晶体上皮和消化腺上皮组织等。③中度敏感组织,包括结缔组织、神经胶质组织、小血管和生长中的软骨或骨组织。④敏感性较低的组织,有成熟的软骨或骨组织、唾液腺上皮、肺上皮、肝上皮、肾上皮和甲状腺上皮等。⑤敏感性低的组织,主要是神经组织和肌肉组织。
(三)化学药物治疗
用化学合成药物来治疗恶性肿瘤(简称化疗)已有半个世纪。目前,有大约十多种恶性肿瘤在一定条件下已可用药物治疗。因此,化疗已经从一般的姑息性治疗逐步向治疗性治疗的方向迈进。从药物杀灭肿瘤细胞的特点来看,缓肿瘤药可以分3种类型。
1.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对处在增殖状态和休止状态的细胞都有杀灭作用,如盐酸氮芥(nitrogen mustard)、环磷酰胺(cytoxan,endoxan)、放线菌素D(actinomycin D)、普卡霉素(mithramycin)等。
2.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对进入增殖周期内各个阶段(或时相)的肿瘤细胞都有杀灭作用,而对未进入增殖周期的肿瘤细胞不起作用,如甲氨蝶呤 (methotrexate,MTx)、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6.巯基嘌呤(6-mercaptopurine,6- MP)等。
3.时相特异性药物只杀灭细胞增殖周期中某一时相的瘤细胞,如选择性地对S期或M期细胞起作用。主要有阿糖胞苷 (cytosine arabinoside,Ara-C)、羟基脲(hydroxyurea,HU)、长春碱(vinblastine,VLB)、长春新碱 (vincristine,oncovin,VCR)。
(四)导向疗法
将针对肿瘤特异性标志物的McAb与缓癌物质 (如化疗药物、放射性核素或细胞毒性蛋白)结合成偶联物,可用于缓癌治疗。它利用McAb作为载体,携带作为弹头的缓癌药物,定向地到达肿瘤灶并发挥杀瘤效应,故又称为生物导弹。除McAb外,也可用激素、抗原、细胞因子等作为生物导弹的载体。
导向疗法用于临床肿瘤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①由于多数肿瘤尚未发现特异性标志物,故难以获得高度特异性的抗瘤抗体;②McAb及其交联物在体内不稳定;③目前应用的McAb均为鼠源性,体内应用可能诱生人抗鼠抗体,从而发生超敏反应,等等。目前,人们正借助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新型基因工程抗体,可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五)细胞因子疗法
细胞因子抗瘤作用的机理为:①直接遏制或杀伤瘤细胞;②诱导或促进免疫效应细胞(如NK细胞、LAK细胞、TIL等)的杀瘤活性;③影响肿瘤的血液供应,减少其营养来源;④刺激造血,以解除化疗、放疗造成的骨髓损伤和免疫遏制状态。
必须指出的是:细胞因子本身可能诱发医源性肿瘤;其次,应充分估计到该疗法可能产生的严重毒副作用,典型的例子是大剂量IL-2治疗可引起“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
(六)免疫过继疗法(adoptive immunotherapy,AlT)
AlT主要指过继免疫细胞,其方法为:取自身或异体免疫效应细胞,经体外扩增并激活,然后回输给肿瘤患者,使之在体内发挥抗瘤作用。可用于AIT的免疫细胞有LAK细胞、TIL、细胞毒性T细胞(CTL)、激活的CD4+CTL、抗CD3抗体激活的杀伤细胞(CD3+AK)、IFN-7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等。
目前,AIT己用于临床并取得一定疗效,其缺点是:尚难以达到治愈;花费较大;治疗方案复杂,等等。另外,由于技术方法的限制,所获得的供过继用的免疫细胞,在质和量上,还不足以满足临床的要求。
(七)基因治疗
目前已进行临床试用或正在研究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案如下:
(l)细胞因子基因治疗:该疗法乃将具有杀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如IL-2、TNF-α、IFN-γ等)基因导入效应细胞(如TIL、LAK细胞等)中,再将这些高表达外源细胞因子的效应细胞回输给患者,使之有可能在肿瘤灶局部持续产生细胞因子,并维持较高的局部浓度,以减少全身副作用。
(2)药物敏感基因导入疗法:该法乃将药物敏感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以增强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
(3)缓癌基因导入疗法:缓癌(或抑癌)基因的突变或缺失可引起细胞恶变。将克隆的缓癌基因导入肿瘤细胞,通过其产物的表达可遏制肿瘤生长。
(4)反义寡核苷酸基因治疗:反义寡核苷酸(RNA或DNA)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扩散活性分子,通过与其互补的mRNA序列结合,可遏制靶基因表达。用反义寡核苷酸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中激活的癌基因,或遏制致瘤细胞因子的表达,可促使恶变细胞发生逆转。
(八)肿瘤疫苗——肿瘤的特异性主动免疫疗法
(l)修饰或改进肿瘤细胞:其目的是增强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足够强的抗瘤免疫应答,具体方案为:①导入MHC I类基因:许多肿瘤细胞表面MHC I类抗原的表达缺失或减少,从而可能逃避机体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将MHHC I类基因导入小鼠瘤细胞,可降低瘤细胞的致癌性和转移能力;②导入B7基因:靶细胞表面B7分子可与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交联,从而激活肿瘤特异性T 细胞,使之发挥杀瘤活性。已发现某些肿瘤细胞表面B7分子表达缺陷,而导入B7基因可成功诱导出缓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③导入细胞因子基因:将细胞因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所表达的细胞因子产物可对肿瘤抗原进行修饰,从而增强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激发免疫系统对瘤细胞产生较强的免疫应答。
(2)制备肿瘤特异性分子疫苗:制备这种疫苗的必要前提是:预先弄清肿瘤所表达的特异性基因产物,然后借助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相应的多肽分子。这种分子疫苗将会诱导机体产生缓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在人黑色素瘤表面已发现了肿瘤特异性抗原(MAGF),这为今后研制肿瘤的特异性分子疫苗及其临床应用展示了新的前景。
肿瘤的免疫治疗进展很快,但其临床应用仍受到限制,其原因是:免疫治疗的疗效仍有待提高;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耐受性;疗效评估指标不完善;治疗费用昂贵,等等。迄今,肿瘤生物治疗仅被视为传统疗法的一种辅助治疗。
当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是手术、放射线、药物和免疫治疗。对某一具体肿瘤患者,应掌握各方面情况以后,按照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结合全身状况,根据具体需要,有计划地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
来源资料:《科研》 2015年 第08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