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区疼是指位于右肋部或剑突下的部位有疼痛的感觉,疼痛性质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钝痛或刺痛,疼痛前一段时间内,患者可感到右上腹不适。疼痛可时轻时重或短期自行缓解。肝脏本身对痛觉并不敏感,肝区疼主要原因是肝内胆管受刺激引起的疼痛以及肝细胞膜受牵拉所造成的疼痛。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4年 第1期
肝区疼常见于肝癌、肝硬化、肝炎及肝炎恢复期等肝部的疾病,肝癌疼痛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肿瘤迅速增大,压迫肝包膜,产生牵拉痛,也可因肿瘤的坏死物刺激肝包膜所致。少数患者自发地或于肝穿刺后突然出现肝区剧烈疼痛,多是由于位于肝脏表面的癌结节。肝区疼有时候还可以见于胆囊疾病,持续性的肝区疼痛在排除外伤的原因下,要考虑肝部疾病,劳累,心理作用也有一定关系。如:
1、肝炎及肝炎恢复期:得了肝炎,由于肝脏的炎症造成肝脏肿大,使得肝包膜上的神经受到炎症刺激或牵拉,引起肝区疼痛;肝炎恢复期也可因为肿大的肝脏回缩,牵拉肝包膜上的神经而感觉到肝区疼痛或不适。
2、脂肪肝:由于肝脏被脂肪组织浸润,肝脏肿大,引起肝区不适或疼痛。
3、劳累:肝脏是为人体提供能量的化学加工厂,劳累时,体内能量供应不足,即可出现肝区疼痛或肝区不适。
来源资料:《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5年 第11期
有时候肝区疼容易与疼痛部位是上腹、疼痛在右季肋、疼痛在右背腰部、疼痛常在右季肋、伴有胆囊疾病、肋间神经痛及肝病后的肝区不适心理障碍综合征的症状相混淆,所以要注意相鉴别诊断。疼痛部位是上腹的病变在左叶、方叶。疼痛在右季肋病变部位在右叶部。疼痛在右背腰部病变在右叶后部。疼痛常在右季肋是指肝脏广泛性病变,如急慢性肝炎。而伴有胆囊疾病时胆囊位于肝脏的下部,伴有胆囊疾病时常误认为肝区疼痛或肝区不适。肋间神经痛有人常可感觉肝区或肋间的刺痛或跳痛,这不是肝区痛,是肋间神经痛。
肝病后的肝区不适心理障碍综合征,有些人在未查出自己感染乙肝时,不觉有不适感。在查出乙肝感染后,总觉得肝区不适。这是心理因素。有时工作紧张或有其他事情发生时,就忘记了,无感觉了。
来源资料:《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0年 第3期
肝区疼主要原因是肝内胆管受刺激引起的疼痛以及肝细胞膜受牵拉所造成的疼痛。临床上对于肝区疼的患者要做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体格检查时采取病史给了我们初步印象和启示,同时也指导我们对疾病的性质有一个概念。而实验室检查必须以病史及体格检查所了解到的客观材料为依据进行归纳和分析,从中提出几种诊断之可能,然后进一步考虑做哪些实检室检查来证实诊断。如肝脏超声检查、肝功能检查等。
肝脏超声检查:是肝区疼的首选检查方法。二维实时超声显像主要用于肝脏形态的变化,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则用于肝脏血管病变与血流动力学检查。超声检查显示肝脏的病变图像,属于声学物理的性质变化。小部分肝占位性病变超声检测不能鉴别良、恶性,如弥漫性肝硬化与弥漫性肝癌。有些肝内小结节则难以区别为炎性或肿瘤。
肝功能检查:是通过各种生化试验方法检测与肝脏功能代谢有关的各项指标、以反映肝脏功能基本状况。由于肝脏功能多样,所以肝功能检查方法很多。具体检查应结合病史和症状选择一组或其中几项检查,有助于肝区疼的诊断及评价。
来源资料:《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1995年 第1期
临床上对肝癌肝区疼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采用冰片酒外涂肝区配合具有清热解毒、柔肝止痛作用的中药内服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该方法对肝癌肝区疼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与后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另外发现该治疗方法对湿热内阻型及血瘀型肝癌的止痛效果较好,而对阴虚型及脾虚型肝癌的止痛效果相对较差。
肝区疼首先以护肝为主,中医的五脏分别对应五种情绪,分别是怒、喜、思、悲、恐。其中,肝脏对应的是“怒”,正所谓“怒伤肝”,因此平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长期精神抑郁或突然怒火中烧都会导致肝脏气血失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因此情绪不舒畅时,应该能够找到一个途径宣泄我们的负面情绪,例如找一个知心的朋友倾诉心中的不快,切不可憋在心里,以致伤害肝脏。
其次,中医养生特别强调作息有律、起居有常。中医的子午流注中讲到,肝胆在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最兴盛,各个脏腑的血液都经过肝,此刻肝脏的解毒作用也达到了最高峰。因此,人在此时也应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休息。此外,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肝。”因此,养肝的最佳方式就是好好休息。平时工作避免过度劳累,及时休息补充体能,也让肝脏能发挥其调节气血的作用,以消除疲劳的感觉。
来源资料:《养生大世界》 2007年 第3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