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风简介
产妇在产褥期内,出现肢体或关节酸楚、疼痛、麻木,称为“产后身痛”,俗称“产后风”。又称为“产后遍身疼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痹症”、“产后痛风”。相当于西医的风湿、类风湿引起的关节痛、产后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产后血栓性静脉炎出现的类似症状。
产后风病因
中医认为产后风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产后营血亏虚,经脉失养或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常见病因有血虚、风寒、血瘀、肾虚。
1.血虚
素体血虚,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后虚损未复,阴虚亏虚,四肢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致使肢体酸楚、麻木、疼痛。
2.风寒
产后百脉空虚,营卫失调,腠理不密,若起居不慎,风寒湿邪趁虚而入,稽留关节、肢体,使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络而痛。
3.血瘀
产后余血未净,流滞经脉,或因难产手术,伤气动血,或因感受寒热,寒凝或热灼致瘀,瘀阻经脉、关节,发为疼痛。
4.肾虚
素体肾虚,复因产伤动肾气,耗伤精血,腰为肾之府,膝属肾,足跟为肾经所过,肾之精气血亏虚,失于濡养,故腰膝疼痛、腿脚乏力或足跟痛。
西医认为产后风多由风湿、类风湿、坐骨神经痛、多发性肌炎或血栓性静脉炎引起。
产后风检查
1.查体
关节活动不利,或关节肿胀。病久不愈者可见肌肉萎缩,关节变形。
2.辅助检查
产后风多不伴有器质性疾病,辅助检查抗“O”、血沉均正常。也可进一步做血气分析、血钙、类风湿因子、X线摄片等。
产后风诊断
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褥期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等,突然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畏寒恶风,关节活动不利,甚者关节肿胀等症状即可诊断为“产后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一般不难诊断。
产后风治疗
中医以产后风疼痛部位、性质为主要依据,结合伴发症及舌脉辨证论治。
1.血虚证
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舌淡,脉细弱,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当归、秦艽、丹参、鸡血藤等)。
2.外感风寒证
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疼痛剧烈,宛如针刺,屈伸不利或痛无定处,或遇热则舒,伴恶寒畏风,舌苔薄白,脉濡细,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当归、川芎、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芍药、甘草等)。
3.血瘀证
肢体关节疼痛较重,痛有定处,麻木、发硬、重着,屈伸不利,伴恶露量少,舌暗、苔白,脉弦涩,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秦艽、羌活、地龙、鸡血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香附、益母草、牛膝、五灵脂、蒲黄等)。
4.肾虚证
产后腰酸,足跟疼痛,伴头晕耳鸣,舌淡暗,脉沉细弦,方用养荣壮肾汤加减(当归、川芎、独活、肉桂、川断、杜仲、桑寄生、防风、生姜、秦艽、熟地等)。
产后风预后
本病多为产时产后失血过多,或产褥期起居不慎,当风感寒,居住环境潮湿阴冷等引起,若能及时治疗,调摄得当,大多可以治愈,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日久不愈,正气愈虚,经脉气血瘀阻愈甚,虚实夹杂。可致关节肿胀不消,屈伸不利,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可致痿痹残疾。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本词条对我有帮助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