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介绍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复发作,可导致关节内软骨和骨的破坏,关节功能障碍,甚至残废。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故本病又称为类风湿病。
治疗措施:类风湿性关节炎至今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疗效。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
①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②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一)一般疗法:发热关节肿痛、全身症状来者者应卧床休息,至症状基本消失为止。待病情改善两周后应逐渐增加活动,以免过久的卧床导致关节废用,甚至促进关节强直。饮食中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要充足,贫血显著者可予小量输血,如有慢性病灶如扁桃体炎等在病人健康情况允许下,尽早摘除。
(二)药物治疗。
(三)理疗。
(四)外科治疗。
(五)中医治疗。
(六)推拿治疗。
(七)微创治疗。
(八)膏药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体征
起病缓慢,多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无力、体重减轻、胃纳不佳、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驱症状。
1、关节症状:
(1)晨僵:关节的第一个症状,常在关节疼痛前出现。关节僵硬开始活动时疼痛不适,关节活动增多则晨僵减轻或消失。关节晨僵早晨明显,午后减轻。
(2)关节肿痛:多呈对称性,常侵及掌指关节、腕关节、肩关节、趾间关节、踝关节及膝关节。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
2、关节外表现: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表现的一部分或是其并发症。本病的关节病变可以致残,但不会致死。而关节外表现常是本病致死的原因。
(1)类风湿结节:见于15~20%的患者,多见于前臂常受压的伸侧面,如尺侧及鹰嘴处。在皮下摸到软性无定形活动小结或固定于骨膜的橡皮样小结。血清类风湿因子强阳性者皮下类风湿结节更常见。
(2)类风湿性血管炎:类风湿性血管炎是本病的基本病变,除关节及关节周围组织外,全身其它处均可发生血管炎。表现为远端血管炎,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心包炎,内脏动脉炎如心、肺、肠道、脾、胰、肾、淋巴结及睾丸等。
(3)类风湿性心脏病:心脏受累、心肌、瓣膜环或主动脉根部类风湿性肉芽肿形成,或者心肌、心内膜及瓣环淋巴细胞浸润或纤维化等。
(4)类风湿性肺病:慢性纤维性肺炎较常见,肺小血管发生纤维蛋白样坏死及单核细胞浸润,发热、呼吸困难、咳嗽及胸痛。
(5)肾脏损害。
(6)眼部表现:葡萄膜炎是幼年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常见病变,成人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角膜炎。
(7)Felty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常引起脾脏肿大,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高,抗核抗体阳性。
(8)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泪腺和大小唾液腺等,导致腺体破坏和分泌减少或缺乏,临床表现以眼和口腔粘膜为主的干燥症群。
(9)消化道损害。
风湿指介绍
晨僵: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早期,往往表现早晨起来手指有僵硬感,经活动后渐缓解。随着病痛的发展,晨僵越来越重,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多达1小时以上。
怕冷:病人手指对寒冷特别敏感,一遇冷水很容易发白、发紫、麻木、蚁走感甚至疼痛。这是由于指端动脉遇冷易
痉挛,医学上称其雷诺氏现象。
近侧:类风湿关节炎最好发部位为近侧(近躯干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可侵犯,但绝不侵犯远侧指间关节。有不少非专科医生往往把好发远侧指间关节的增生性关节炎,甚至大骨节病误诊为类风湿。
尺偏:拇指侧为指侧,小指侧为尺侧。类风湿早期即可见手指往尺侧偏斜,而正常人则多呈略向指侧偏斜,尤其小指表现最为明显。
肌萎:类风湿病人早期即往往具有指骨肌肉萎缩,与肿大的近侧指间关节形成医学上所谓的“梭状”“豆菱茄状”改变。
色沉:在病变指间关节的背侧,往往见有色素沉着而发暗褐(黑)色。与此同时,局部皮肤可呈角化而增厚。
对称:类风湿关节炎指关节损害的突出特点为两手呈对称性。有时早期仅见中指近侧关节肿大,但也应是左右中指对称性损害,而少有单侧性,后者常见于创伤性关节炎与结核性关节炎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制
目前多认为本病属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始动因子尚不清楚,可能是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体或细菌等)进入人体后,其所含某些成分(如寡糖或糖肽碎片)被关节内滑膜细胞摄取并组合到滑膜细胞所合成的蛋白多糖中,使其结构发生改变而具抗原性。这种自身抗原不仅可使机体产生抗体(IgG),同时还导致IgG分子的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形成新的抗原决定簇,从而激发另一种抗体形成,即类风湿因子(RF)。血清中RF最主要的成分是IgM,亦有IgG、IgA和IgE等。IgM型的RF约见于85%~95%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各种免疫球蛋白类型的RF与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存在于血循环中。RF和免疫球蛋白可以在关节内合成并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循环中RF-IgG复合物亦可以沉积于局部组织,这与关节和关节外器官和组织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关节滑膜内RF-IgG复合物可以固定及激活补体,产生C3a和C5a,吸引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渗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滑膜细胞(A型细胞)吞噬了上述免疫复合物后,被激活并合成和释放溶酶体酶,包括中性蛋白酶、胶原酶等以及各种介质,如前列腺素、白三烯、IL-1等,导致滑膜及关节软骨的破坏。IL-1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介质,由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滑膜细胞产生。IL-1可使滑膜细胞和软骨细胞合成和释放胶原酶和其他蛋白溶解酶,并抑制软骨细胞合成蛋白多糖,本身又是一种破骨细胞激活因子。滑膜内不仅有RF、各种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等,而且经免疫荧光和组织培养亦说明它们可由滑膜内B细胞和浆细胞产生。即使在始动因子(如感染因子)已不复存在的情况下,RF仍不断产生,结果导致炎症病变反复发作,成为慢性炎症。
研究结果表明,除上述体液免疫因素外,本病与细胞免疫亦有密切关系。随滑膜病变转为慢性,T细胞和浆细胞明显增加,其中主要是T4辅助细胞。T4与B细胞协同作用,参与RF和免疫球蛋白合成,滑膜内HLA-DR阳性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增加,与T4相互作用,亦与造成关节损害的免疫机制有关。
关于感染因子与本病的关系,近年来注意到EB病毒感染的作用。约65%~93%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有EB病毒核心抗体,而其他关节炎患者则仅为10%~29%;又本病患者细胞培养的B细胞,经EB病毒转化后可产生RF。
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病因
尚未完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与环境、细胞、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细菌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为RA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的RA相似,但不产生人的RA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RF)。在RA病人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从未发现过细菌或菌体抗原物质,提示细菌可能与RA的起病有关,但缺乏直接证据。
病毒因素:
RA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关节炎与RA不同,RA病人对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体,但到目前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发现EB病毒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
遗传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RA的发病有关,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性激素:
研究表明RA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4,妊娠期病情减轻,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动物模型显示LEW/n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雄性发病率低,雄鼠经阉割或用β-雌二醇处理后,其发生关节炎的情况与雌鼠一样,说明性激素在RA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前常无明显诱因可查。
类风湿性关节炎级别鉴定
Ⅰ级:病人完成正常活动的能力无任何限制。
Ⅱ级:虽有中度限制,但仍能适应。
Ⅲ级:重度限制,不能完成大部份的日常工作或活动。
Ⅳ级:失去活动能力卧床,或仅能应用轮椅活动。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机理
尚未完全明确,认为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普遍承认。具有HLA-DR4和DW4型抗原者,对外界环境条件、病毒、细菌、神经精神及内分泌因素的刺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侵袭机体时,改变了HLA的抗原决定簇,使具有HLA的有核细胞成为免疫抑制的靶子。由于HLA基因产生可携带T细胞抗原受体和免疫相关抗原的特性,当外界刺激因子被巨噬细胞识别时,便产生T细胞激活及一系列免疫介质的释放,因而产生免疫反应。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使B细胞和浆细胞过度激活产生大量免疫球蛋白和类风湿因子(RF)的结果,导致免疫复合物形成,并沉积在滑膜组织上,同时激活补体,产生多种过敏毒素(C3a和C5a趋化因子)。局部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因子如IL-1、肿瘤坏死因子a、和白三烯B4,能刺激我形核白细胞移行进入滑膜。局部产生前列腺素E2的扩血管作用也能促进炎症细胞进入炎症部位,能吞噬免疫复合物及释放溶酶体,包括中性蛋白酶和胶原酶,破坏胶原弹力纤维,使滑膜表面及关节软骨受损。RF还可见于浸润滑膜的闪细胞,增生的淋巴滤泡及滑膜细胞内,同时也能见到IgG-RF复合物,故即使感染因素不存在,仍能不断产生RF,使病变反应发作成为慢性炎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日常保健
一要早期诊断。现代医学认为 ,类风湿性关节炎将近半数以上的病例可以从病史中得出初步诊断或诊断线索 ,单从体征得到诊断的约占 30%,通过化验检查得到诊断的不过 20%。因此发现有四肢小关节肿瘤 ,早晨僵硬等应及时到医院风湿病专科诊治 ,不要轻信江湖秘方 ,胡乱投医 ,或者自己滥用药物 ,延误诊治 ,浪费钱财。
二要避寒保暖。中医认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由于遭受风寒湿邪的侵袭 ,导致经脉痹阻 ,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因此 ,要养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习惯 ,冬天要戴手套 ,不要用冷水和化学洗涤剂接触患处 ,避免受凉、疲劳与潮湿。
三要建立信心。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慢性难治性疾病 ,患者应该与医生密切合作 ,打持久战 ,战胜病魔。不要偏信广告 ,所谓有些“特效药”、“祖传秘方”等常常是骗人的 ,虽然取效一时 ,但无益于病情 ,造成钱财的损失。
晨练和散步不仅可增强类风湿性关节炎病人的体质,促进其康复,而且可以增加关节的适当活动,从而减少关节强直与畸形,减少残疾的形成。其主要方法有:
1)快速走路和倒走。这是一般人容易掌握而且能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健身方法。所谓快速走路,即每分钟120步,时间由短到长。所谓倒走,即退着走,在平道上或广场上进行,每次100-200步,可与快速走路交替进行。体质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快跑、长跑和变速跑。
2)可以练习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中华传统武术。
3)骑自行车、跳老年迪斯科、传统舞蹈、健美操等运动方式,都有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治疗,也可进行关节体操街道简单的关节功能锻炼。
风湿免疫专家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身体情况及自己的爱好等选择1-2种。病情较轻的可选择动作复杂、活动量稍大的活动如太极拳、太极剑、老年迪斯科等;病情较重,行动不太方便的可选择动作简单、活动量少的活动如散步、慢跑、气功等。病人也可针对自己的病变关节来选择不同部位的关节体操。
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查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检查:
一、滑液检查:外观呈混浊的草黄色浆液,粘稠度降低,粘蛋白凝固不全,可见到类风湿性关节炎细胞。
二、血沉:即红细胞沉降率(ESR),可作为判断炎症活动度的可靠指标,其升降与类风湿的活动度相一致,也可作为判定疗效及诊断的指标。正常值:儿童<10mm/1h;成年男性0~15mm/1h;成年女性0~20mm/1h。
三、抗链球菌溶血素“O”:简称抗“O”或ASO。正常值约250单位~500单位,此值因年龄、季节、气候、链球菌流行情况,尤其地区而有所差别。有人分析,类风湿病人中抗“O”升高占30%。
四、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因子是一种身体内产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结和类风湿性皮下结节的浆细胞也可产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1、晨僵。
2、至少一个关节活动时疼痛或有压痛。
3、至少一个关节肿胀(软组织肥厚或积液而非骨质增生,为医生所看到、。
4、至少另一个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两个关节受累所间隔的时间应不超过3个月。
5、对称性关节肿胀(为医生所看到、,同时侵犯机体两侧的同一个关节(如果侵犯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或趾关节时不需要完全对称、,远侧指间关节的累及不能满足此项标准。
6、骨隆起部或关节附近伸侧的皮下结节(为医生所看到、。
7、标准的X线片所见(除骨质增生外,必须有受累关节附近的骨质疏松存在、。
8、类风湿因子阳性。
9、滑膜液中粘蛋白凝固不佳。
10、具有下述滑膜病理学改变中的三个或更多:明显的绒毛增生;表层滑膜细胞增生及呈栅栏状;明显的慢性炎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及形成淋巴结的趋势;表层或间质内致密的纤维素沉积;灶性坏死。
11、皮下结节中的组织学改变应显示中心区细胞坏死灶,围绕着栅栏状增生的巨噬细胞及最外层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类风湿性关节炎危害影响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不及时,危害性比较大,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即:
1、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发肾病;类风湿关节炎出现肾功能障碍,多与长期使用抗类风湿药和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有关。停止用药后,即可逐渐改善。长期使用非甾体消炎镇痛药,也有可能引起间质性肾炎,虽然进展缓慢,但可导致肾功能衰竭,因此老年人和有肾病患者应慎重使用。
2、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发皮肤病;具有代表性的为类风湿结节。另外,恶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起坏死性脉管炎,出现一种紫癜、溃疡和坏疽混合存在的皮肤病变,多见下肢下13部位。
3、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发呼吸道疾病;多见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炎,特别是长期患病的老年人。
4、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发眼病;类风湿也能累及眼睛,约15%患者可出现干燥综合征,从而引起角膜和结膜干燥不适,少数患者可并发巩膜炎、虹膜炎,多发生在角膜边缘2~3毫米处。
5、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发心脏病;类风湿关节炎并发心包炎可高达20%~50%,少数还形成类风湿结节,多数无症状,往往在心脏超声检查时发现。但也有引起左心衰竭的可能。
6、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引发神经系统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其原因与颈椎压迫脊髓或因滑膜炎、肌腱滑膜炎压迫周围神经,都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方案
治疗目的是解除关节疼痛,防止关节破坏,保留和改善关节功能。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具体方法有:
1、理疗:局部热疗、热水浴、温泉浴、蒸气疗法及石蜡疗法等均可使疼痛减轻晨僵消失,病人感到舒适。急性渗出性病变可用冷敷来减轻疼痛。红外线、超短波或短波透热疗法等也可增加局部血循环,促使炎症及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并以增强药物对局部的作用。
2、手术治疗。
3.药物治疗:
(一)水杨酸盐:阿斯匹林仍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选药物。
(二)消炎痛:非类固醇抗炎药,效果较好,其镇痛、退热及抗炎作用都较强。
(三)异丁苯丙本酸:抗炎、镇痛及退热作用均较阿斯匹林强10倍以上,副作用较阿斯匹林小。
(四)皮质激素:对急性炎症有显著疗效,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多,停药后极易复发。
(五)青霉胺:应用青霉胺治疗,除使关节症状缓解外,可使血沉及C反应蛋白降低,类风湿因子转为阴性。
(六)疏甲丙脯酸。
(七)雷公藤:具有消炎、抗菌、调节免疫、活血化瘀、杀虫等作用。
(八)金制剂:可能干扰细胞的生化反应。对关节疼痛及晨僵有明显疗效,也能使血沉及C反应蛋白好转,有效率可达70-90%。
(九)免疫抑制剂:对本病有一定疗效,常用者有环磷酰胺、硫唑嘌呤。
(十)类风湿性关节炎高效治疗药物:坎离砂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
中医中药是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国的国粹,几千年来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难杂症,一直以来被国人引以为骄傲。对于关节疾病的治疗,很多人也比较信赖中医的推拿、按摩和中药的治疗。关节的推拿按摩,是物理治疗手法,只要在正规医疗机构治疗,患者一般是可以放心的。
中医对于关节炎治疗的传统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中药治疗一般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的,中药是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原理,具有不错的疗效。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
1.身体发热 大部分病人有不规则的轻度或中度发热,但亦有呈弛张热或持续低热者。脉率加愉,大量出汗,往往与体温不成比例。
2. 关节炎 典型的表现是游走性多关节炎,常对称累及膝、踝、肩、腕、肘、髋等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但不化脓。部分病人几个关节同时发病,手、足小关节或脊柱关节等也可累及。通常在链球菌感染后一个月内发作,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常可增高。急性炎症消退后,关节功能完全恢复,不遗留关节强直和畸形,但常反复发作。典型者近年少见。关节局部炎症的程度与有无心脏炎或心瓣膜病变无明显关系。
3.心脏炎 为临床上最重要的表现,儿童病人中65%~80%有心脏病变。急性风湿性心脏炎是儿童期充血性心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
4. 皮肤变化 可为荨麻疹,斑丘疹,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及环形红斑,以环形红斑较多见,且有诊断意义。常见于四肢内侧和躯干,为淡红色环状红晕,初出现时较小,以后迅速向周围扩大,边缘轻度隆直,环内皮肤颜色正常。有时融合成花环状。红斑时隐时现,不痒不硬,压之退色,历时可达数月之久。
5.舞蹈症 常发生于5~12岁的风湿病儿童,女性多于男性。多在链球菌感染后2~6月发病。系风湿热炎症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基底节、大脑皮质、小脑及纹状的表现,起病缓慢。临床表现有:精神异常 起病时,常有情绪不宁,易激动,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不自主动作;肌力减退和工济失调。
6.其他表现 除上述典型表现外,风湿偶可累及其它部位而造成风湿性胸膜炎、腹膜炎、脉管炎、应引起注意。
类风湿性关节炎日常护理
1、心理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很大,使得部分患者终身致残,因此存在一种恐慌心理,有悲观和消沉状态,不能充分调动患者内在的积极因素,无法树立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心理治疗是医生实事求是的、客观的、科学的向病人讲清病情、治疗方法和今后的希望以及预后的可能性,为患者制定周密的综合治疗计划,只有取得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才算有了进一步治疗的基础。
2、营养
类风湿病患者对饮食虽无特殊要求,但长期患病,慢性消耗易出现瘦弱及蛋白质、维生素不足现象,由于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致使胃肠功能低下,消化吸收障碍,因此,平衡营养是疾病康复的基础,是综合治疗不可忽视的方面。
3、锻炼
类风湿病患者应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加强整体和关节局部的功能锻练,以增强体质,保护或恢复关节功能。早期的关节功能锻炼对保持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变形有积极作用。锻炼应在医生指导下,无论病情轻重,均应采取动、静结合,以主动锻练为主。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也不可因一时未见成效而放弃锻炼。
4、理疗
理疗主要用于关节病变的局部,R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由免疫功能紊乱而引起免疫病理变化,全身性热疗对于本病的治疗意义亦待探讨,低温疗法应控制在适当范围,否则温度过低只可能改变机体蛋白质抗原性,反而对病情控制不利。因此,理疗只适用于类风湿病基本控制,全身病情稳定好转时少数关节肿胀、肌肉痉挛、轻度畸形而无骨性强直的病人。
5、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目的在于补肾健骨、舒筋活络、健脾祛湿、疏风定痛,以促进患者受累关节功能的恢复和全身状况的改善,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按摩治疗应注意:(1)切忌粗疏大意、手法粗暴;(2)做到有的放矢,不盲目下手;(3)切忌急于求成,避免因手法不当而使关节受损或发生病理性骨折。全身状况差的或严重风湿活动期,有明显血管炎的病人应禁忌按摩治疗,以免病情恶化。
类风湿性关节炎饮食护理
类风湿性抑制慢性病,更和自身免疫力有关。轻微的将导致关节炎肿痛、僵硬、畸形,严重者甚至残废等等。因此,治疗类风湿需及早。除了医生指导的治疗外,类风湿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护理保健。那么,现在就由北京马金启类风湿研究院相关专家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护理保健方法。
1、避免食用的食物:玉米、小麦中的面筋、牛奶、龙葵家族类如西红柿、辣椒等会加重关节炎症状,所以应尽量少吃。
2、避免受凉:尽量避免受凉、淋雨,受雨淋或骤寒侵袭时,可饮少量酒以御寒。
3、避免食用的食物:玉米、小麦中的面筋、牛奶、龙葵家族类如西红柿、辣椒等会加重关节炎症状,所以应尽量少吃。
类风湿性关节炎NK净髓除痹疗法
NK净髓除痹疗法
NK细胞即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风湿、抗肿瘤、 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超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NK细胞一般认为直接从骨髓中衍生,其发育成熟依赖于骨髓的微环境。
技术原理
“NK净髓除痹疗法”即在确定患者致病因的基础上,采用关节渗透在病发部位注入细胞活性分子,促进CD2、CD3分子和多种细胞因子,活化体内NK细胞。注入的细胞活性分子里包括超氧物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配合NK细胞迅速杀死致病菌,并有清除致病风湿因子的作用,达到快速消除症状的效果。
技术概况
1.确定致病因。免疫力低下、受冻受风、病毒感染、潮湿环境、外周循环差等;可以诱发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病多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多较隐蔽而缓慢,病程较长,且大多具有遗传倾向。通过:1、血液生化检查2、免疫学检查3、微生物学检查4、类风湿因子检查5、骶髂CT、MRI检查6、关节液检查7、X线检查8、超声影像检查,这8项检查确定致病原因。
2.采用关节渗透,在病发部位注入细胞活性分子,促进CD2、CD3分子和多种细胞因子,活化体内NK细胞。注入的细胞活性分子里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超氧物歧化酶配合NK细胞迅速杀死致病菌,达到快速消除症状的效果。
3.通过关节疼痛治疗仪,修复受损伤组织。关节疼痛治疗仪在短时间内微波刺激,产生多次累积叠加效应,干扰病灶周围神经细胞加载“疼痛信息”,有效阻断和彻底清除游离病变组织。
4.康复身体免疫,防止复发。通过DC治疗,即在无菌环境下,导出患者大约100cc血液,经过德国MACS净化仪,将血液中的受损组织修复并加强免疫。再将处理过的血液输回患者体内,以使全身血液中受损组织全部修复。达到最后的康复,防复发且不再遗传。
5.结合中医加强免疫。治疗的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中药治疗即当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同时亦须温肾助阳、扶正固本,调节自身的机体免疫,为防复发建立完善的免疫系统屏障,取到两仪活骨的目的。从而达到强筋壮骨、根除关节炎症之功效。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不仅对治疗中的患者有帮助,对于早期风湿患者也有很大的作用。
技术优势
1.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RF-CAS骨膜检测仪,通过8大项检查确定导致风湿疾病的最终致病菌,及其在体内的含量,判断患者患病轻重,以针对性治疗。解决了目前对风湿疾病重治不重诊的弊端。
2.从活化体内NK细胞入手,NK细胞作为先天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效应细胞,能更好的清除患者体内衰老,病变甚至癌变细胞。在迅速解决疼痛红肿的同时不影响身体其他机能,做到真正的绿色治疗。
3.配合关节疼痛治疗仪,修复其余受损组织。在解决疼痛的基础上,深入修复以防止病情短时间内复发,加强疗效,避开传统的治标不治本的弊端。
4.采用DC治疗和中药调理。针对治愈后的巩固,做到最全面的修复免疫,调节免疫平衡。告别风湿疾病不能治愈,反复复发的问题,达到抗复发抗遗传的效果。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102本词条对我有帮助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