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麻木,又称为四肢麻木。指手足感觉器官障碍,中医解释为:麻,肌肤蚁走感,或如触电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由气血俱虚,经脉失于濡养,或气血凝滞,经络失畅,或寒湿痰瘀留阻脉络所致。《丹溪心法》卷四:“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有湿痰死血。”这里的四肢麻木不是指日常生活中由于久蹲、不正确睡姿等造成的短时间内即可消除的症状,手足麻木较长时间(一般超过一天)即提示疾病,需去医院就诊。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中国针灸》 2006年 第3期
手足麻木多因气虚失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所致。麻木一证,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为标麻木病因虽有多端,而其病机皆为气血不能正常运行流通,以至皮肉经脉失养所致。气血不足、寒气阻滞、血脉不通、气血不能濡养经络是麻木病症的基础病因。
①糖尿病;
②某些西药副作用如痢特灵、甲硝唑、利福平,链霉素等抗菌素以及术后化疗药等;
③高血压、高血脂、高粘血症等;
④风湿受寒,关节劳损;
⑤炎症感染,创伤,各类中毒等。
来源资料:《健康向导》 2010年 第5期
手足麻木的诊断鉴别:
手足发抖:β受体亢进症是机体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正常,而β-受体对其刺激过度敏感致使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和心输出量增多等心功能亢进状态,且对β-受体阻滞药治疗效果良好。体征方面有焦虑,但多数外观状态尚好。可有手足发抖和腱反射增强。本症各年龄均可发病年龄分布7~80岁,80%在20~4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为3∶1~6∶1,病前大多有明显精神因素如过劳、高度紧张、精神创伤、病后等,也有部分医源性,少数无诱因。
手足皲裂:凡手足部皮肤因多种原因引起干燥和皲裂表现,统称为手足皲裂。手足皲裂是否为一独立疾病,看法不同:一些人认为手足皲裂并非一独立疾病,而是一种继发性损害。但另一些人根据本症在某些工厂和农村中发病率较高,且无原发病可查,认为手足皲裂系独立疾病。
来源资料:《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0年 第1期
可以根据手足麻木的临床表现和病人的病史来进行诊断。患者常于夜间睡眠时发作,以至麻醒,或者早晨起床后双手困胀,麻木不适僵硬感,稍作活动后可缓解。以上症状在受寒,劳累后往往加重。伴有神疲乏力,手脚怕凉等表现化验检查神经系统也无明显损害病变(个别患者肌电图异常)。本病呈慢性进展过程,可延续数年至十余年。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中国乡村医生》 1997年 第1期
手足麻木的预防方法:
注意按时作息。做到饮食有节,尤其不可过食肥甘厚味,预防“三高”血症。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跑步、保健操、户外运动等,以增强体质,并使气血流畅。
中年以上,尤其是体型肥胖者,如见食指、中指或舌根麻木,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中风的发生。
麻木遇阴天雨湿而加剧者,应注意保暖防潮,尤其注意保暖、身体过度受凉、受寒,或严寒的气候往往会加重麻木的症状。
手足麻木的治疗:
注意按时作息。做到饮食有节,尤其不可过食肥甘厚味,预防“三高”血症。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跑步、保健操、户外运动等,以增强体质,并使气血流畅。
中年以上,尤其是体型肥胖者,如见食指、中指或舌根麻木,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中风的发生。
麻木遇阴天雨湿而加剧者,应注意保暖防潮,尤其注意保暖、身体过度受凉、受寒,或严寒的气候往往会加重麻木的症状。
来源资料:《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 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