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因大小鱼际肌萎缩而手掌平坦,骨间肌等萎缩而呈爪状手。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发。少数肌萎缩肌无力可从下肢的胫前肌和腓骨肌或从颈部的伸肌开始,个别也可从上下肢的近端肌肉开始。
大家都知道,想要尽快恢复健康,除了及时对症治疗并不够,在治疗的同时,建议患者一定要保持愉悦的心情,情绪波动也会影响到此病的治疗,除此之外,生活中的护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不仅仅要重视饮食合理,一定要明白该病患者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食用。最后提醒大家,一旦出现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
来源资料:《现代医药卫生》 2011年 第24期
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按发病机理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全身营养障碍,废用,内分泌异常而引起的肌肉变性,肌肉结构异常等病因产生的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第二类是由于遗传、中毒、代谢异常、感染、变态反应等引起的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此种分类临床意义不大,因病因一时难以明确。但是目前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主要的病因是因缺少维生素D,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疑难病杂志》 2007年 第9期
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的症状容易与脊髓性肌萎缩、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及腓骨肌萎缩症相混淆,所以在诊断时要格外注意。脊髓性肌萎缩是指一类由于以脊髓前角细胞为主的变性导致肌无力和肌萎缩的疾病。首先由Werdnig(1891)和Hoffmann(1893)报道,故又称Werdnig-Hoffmann病。20~30岁以上起病的SMA,归为第Ⅳ型,可呈常染色体隐性、显性和X连锁隐性等不同遗传方式,其群体发病率约为0.32/10000。青年上肢远端肌萎缩首先由日本学者所描述,故又称平山病。本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运动神经元疾病,在临床上与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侧索硬化、脊髓进行性肌萎缩表现相似,但预后截然不同。发病年龄为青年,受累部位多为单侧上肢远端手部肌肉,肌电图呈神经源性损害,病程呈良性,可自行停止。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症为运动神经元疾病,变性限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特点是进行肌萎缩和肌软弱,通常自手的小肌肉开始,蔓延至整个上肢和下肢,反射消失,感觉障碍不出现。
而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组最常见的家族性周围神经病,约占全部遗传性神经病的90%。本组疾病的共同特点为儿童或青少年发病,慢性进行性腓骨肌萎缩,症状和体征比较对称,多数患者有家族史。由于以腓骨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征,故又称腓骨肌萎缩症。根据神经电生理,神经病理所见,将CMT分为Ⅰ型及Ⅱ型,CMTⅠ型称肥大型(hypertrophic type),CMTⅡ型称轴索型(neuronal type)。
来源资料:《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可根据其临床症状体征来检查,主要表现为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还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来确诊此病,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肌张力检查、拇短伸肌肌力试验、肌电图检查。肌张力检查时,肌肉坚硬,被动运动阻力增大,关节运动范围缩小。可表现为痉挛性或强直性。肌张力减弱显示肌肉弛缓松软,被动运动时阻力减退或消失,关节运动范围扩大,有时呈过度屈伸现象。见于周围神经、脊髓前角灰质及小脑病变等。拇短伸肌肌力试验时拇指不能伸直与外展,拇指屈曲,为桡神经(来源于颈髓7~8及臂丛中、下干之后股、后束)麻痹的征象。而肌电图检查对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据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医伤科按摩学》
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可通过食疗方法来调节,宜饮食富含蛋白质及维生素,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及微量元素,以保证神经肌肉所需营养,有益于延缓病情进展,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骨间肌和鱼际肌萎缩影响日常活动的患者,应尽早使用保护及辅助器械,防止受伤并保持适当的活动量,给病变组织以适当的刺激,促使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尽可能地延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命。平时要注意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手穴手纹诊治》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