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便不尽感不少人有过排便排不净的感觉,而且大便不成形,排便不畅快感觉不舒服。其实排便不尽感大多是由慢性肠炎引起的。慢性肠炎可由急性肠炎迁延或反复发作而来,病程多在2个月以上。长期过度疲劳、情绪激动、过度精神紧张,加以营养不良,都可成为慢性肠炎的诱因。也可继发于咀嚼障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术后、肠道寄生虫病等疾患。
不同性质的症状,反映出排便不尽感不同的疾病特点。排便不尽感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排便时,但也可能在非排便时发生。但是,排便不尽感一般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主要与痔疮,便秘等原因导致的。这些疾病可能是肠炎病变的一种,像无症状静止期的痔,只需注意饮食,保持大便通畅。所以,根据临床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结合有反复发作史或有慢性肠炎的病因存在,诊断一般不难。
来源资料:《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5年 第1期
排便不尽感的病因很多,肠道与肛门疾病、全身性疾病和神经病变均可致排便不尽感。临床上常见的排便不尽感原因大多起源于结肠、直肠或肛门病变。排便不尽感,治疗前应该要知道它的发病原因。
排便不尽感常见的病因:
一、肛门疾病引起的排便不尽感
血色鲜红无疼痛者,多见于内痔,常因大便擦破痔核而出血,所下之血,或点滴不已,或一线如箭,或仅在手纸上带血;Ⅱ期痔核便血不多或不出血,常脱出肛门之外。
②肛裂的便血多伴有肛门疼痛及典型的便后周期性疼痛。
③肛管癌主要表现为便血及疼痛,疼痛于排便前加剧。
二、直肠疾病引起的排便不尽感
直肠癌引发排便不尽感的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变细,带粘液及血,伴里急后重或排便不尽感,便血早期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晚期大便中常有恶臭粘液,体重减轻,应高度重视。
三、结肠疾病引起的排便不尽感
结肠癌引发的排便不尽感常见于左半结肠癌,患者多有顽固性便秘,也可间见大便次数增多,癌肿破溃时,可使粪块外面染有鲜血或粘液,甚至排出脓液。
来源资料:《西部中医药》 2012年 第10期
排便不尽感病症常常是由痔疮、便秘等疾病导致的。当然,排便不尽病症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要及时缓解排便不尽感病症引起的症状。通常,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便意少,便次也少的现象。诊断是否患有排便不尽感病症。通常,排便不尽感患者突出表现为粪便排出异常艰难,也见于两种情况,以出口梗阻性便秘更为多见。患者力排时,肛门外括约肌呈现矛盾性收缩,以致排便困难。
排便不畅这个临床症状可以表明病人是否患了排便不尽感症状。通常,患者可以通过自己的症状表现及时诊断是否患了排便不尽感这个病症。因为,排便不尽感伴有肛门直肠内阻塞感,排便不畅。虽频有便意,便次不少,即便费力也无济于事,难有畅通的排便。可伴有肛门直肠刺激症状,如下坠、不适等。此类患者常有感觉阈值降低,直肠感觉高敏,或伴有直肠内解剖,如直肠内套叠以及内痔等。
来源资料:《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03年 第4期
排便不尽感病症也可能是便秘引发的,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大肠病证。为了及时治疗,首先要通过检查确定病因。
排便不尽感的检查项目:
1.直肠指检:
应仔细观察排便不尽感患者有无外痔、肛裂及肛瘘等病变,触诊时需注意有无内痔,肛门括约肌有无痉挛、直肠壁是否光滑,有无溃疡或新生物等。
2.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对引起排便不尽感的各种结肠病变,如结肠、直肠癌,肠腔内息肉等器质性肠腔狭窄等病变的诊断有极大的帮助,结合活组织病理检查,可获得确诊。
来源资料:《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1年 第4期
排便不尽感的治疗措施:
许多疾病的共性是导致排便不尽感,但是不同的疾病所体现的表现不同。所以要针对排便不尽感的病因以及症状表现治疗。
1.手术是排便不尽感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病因,按照治疗目的,手术可分为根治性和姑息性两种。
2.放疗主要是针对排便不尽感而言,能够加强局部控制,减少复发。术前放疗还有助于提高切除率和保肛率。术后继续放疗可减少复发。
3.化疗在排便不尽感治疗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术前化疗可以使病灶缩小,增加手术切除率;其次,术后化疗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可以杀灭残存病灶,减少复发和转移,从而达到根治排便不尽感的目的。
排便不尽感的预防措施:
1、饮食中必须有适量的纤维素。
2、每天要吃一定量的蔬菜与水果,早晚空腹吃苹果一个,或每餐前吃香蕉1-3个。
3、主食不要过于精细,要适当吃些粗粮。
4、晨起空腹饮一杯淡盐水或蜂蜜水,配合腹部按摩或转腰,让水在肠胃振动,加强通便作用。全天都应多饮凉开水以助润肠通便。
5、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加强体育锻炼,比如仰卧屈腿,深蹲起立,骑自行车等都能加强腹部的运动,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促进排便。
来源资料:《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07年 第2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