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 患病部位:全身,心理
  • 所属科室:精神心理科,心理科
  • 细分症状:先天性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后天性注意力缺乏多动症
  • 相关疾病:多动症、虚疟、抽动障碍、抽动秽语综合征
  • 相关检查:脑电图检查、脑多普勒超声检查、尿谷氨酰胺检查
  • 相关药品:择思达、千金藤啶碱片、地牡宁神口服液、多动宁胶囊
  • 相关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下腹绞痛、焦虑

1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注意力缺乏多动症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儿童多动综合征即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征,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综合征。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本病以多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不稳及易于冲动为特征。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但患儿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2005年 第3期

2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症状起因

  注意力缺乏多动症主要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并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后天因素中如产伤、外伤、生长发育欠佳也有关联。其发病机制主要为阴阳平衡失调。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必需有赖于人体阴阳平衡才能保持正常;而人的正常行为也必需阴平阳秘才能维持,若阴静不足,阳动有余,动静失制坝U可导致本病发生。

  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在本病发病中,这四个脏腑功能失调,则是直接形成阴阳失衡,发为多动的原因。心气不足,心失所养则可昏愦不敏;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则可有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不静;脾虚失养则静谧不足,兴趣多变,心思不定;肾精不足,脑髓不充则神志不聪而善忘。

来源资料:《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年 第1期

3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症状诊断/鉴别

  注意力不集中:注意力老不集中很有可能是由神经衰弱引起的,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注意力老不集中的症状长期存在,无法自我克服的话,就应该尽快进行心理咨询,请心理医生诊断是否是神经衰弱。一旦确诊,要立即进行心理治疗,以免耽误病情,不利于神经衰弱的康复。

  成人多动症:儿童患了多动症若不及时治疗 ,可持续到青壮年阶段 ,只不过症状表现有所不同而已 ,我们称之为“成年轻微脑功能障碍 (简称AMBD)” ,即成人多动症。成人多动症临床表现多以急躁、易发脾气、焦虑、抑郁等为特点。 

来源资料:《医药导报》 2004年 第5期

4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症状检查

  活动过多: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啼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

  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随便涂改。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做事常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学习困难,粗心大意,在朗读、作文、语言口头表达等方面存在问题。智商虽大多在正常范围,但考试成绩常常不理想。

  性格和/或行为障碍:患儿多任性、倔强,情绪易冲动而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在集体生活中不合群,好与人争吵。行为幼稚或怪僻,行为无目的、食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往往虽教育也无济于事。少数病例成年后,还留有性格和行为上的缺陷。

来源资料:《国内制药信息》 2011年 第6期

5注意力缺乏多动症治疗/预防

  对于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的治疗可以通过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1.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2.树立患儿治疗信心,加强自控能力。对患儿学习进行耐心训练与帮助,不责骂与体罚,有了进步应予鼓励。

  3.保证患儿营养,补充蛋白质、水果及新鲜蔬菜。选用含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保健品。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来源资料:《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2008年 第2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症状描述
2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症状起因
3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症状诊断/鉴别
4注意力缺乏多动症症状检查
5注意力缺乏多动症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