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ishaber(1873)最早描述了这一症状。Dugas(1898)首次应用了人格解体[1]这一术语。一般说来人格解体是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言。对自我的不真实的感觉即指狭义的人格解体,它可单独产生,而对周围现实的这种感觉则又称非真实感。有些人格解体常是突然产生并带有昏厥感和面临灾难的惶恐紧张感。有些患者感到自己躯体和周围环境以及他本人产生一种似乎是不真实的疏远的感觉。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
Krishaber(1873)最早描述了这一症状。Dugas(1898)首次应用了人格解体这一术语。一般说来人格解体是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言。
对自我的不真实的感觉即指狭义的人格解体,它可单独产生,而对周围现实的这种感觉则又称非真实感。有些人格解体常是突然产生并带有昏厥感和面临灾难的惶恐紧张感。有些患者感到自己躯体和周围环境以及他本人产生一种似乎是不真实的疏远的感觉。
K.Jaspers则认为人格解体是丧失存在意识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丧失了一种“自我”的感觉。目前把人格解体看做是一个非特殊综合征,颞叶癫痫、中毒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及神经症、抑郁症等都可伴发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
Krishaber(1873)最早描述了这一症状。Dugas(1898)首次应用了人格解体这一术语。一般说来人格解体是指对自我和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而言。
对自我的不真实的感觉即指狭义的人格解体,它可单独产生,而对周围现实的这种感觉则又称非真实感。有些人格解体常是突然产生并带有昏厥感和面临灾难的惶恐紧张感。有些患者感到自己躯体和周围环境以及他本人产生一种似乎是不真实的疏远的感觉。
K.Jaspers则认为人格解体是丧失存在意识的一种临床表现。患者觉察不到自己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丧失了一种“自我”的感觉。目前把人格解体看做是一个非特殊综合征,颞叶癫痫、中毒性精神病和器质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及神经症、抑郁症等都可伴发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患者不能确认自身的真实感觉,产生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难以将这种体验作出令人理解的说明,感到内在世界或外在世界或内外世界都在改变,而且具有一种含糊的、不舒服的生疏感。常采用“非真实”或“脱离”等来加以描述。
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也表现为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障碍,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似若做梦(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和恨(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躯体解体)。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人格解体人格解体是一种自我意识障碍。患者不能确认自身的真实感觉,产生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难以将这种体验作出令人理解的说明,感到内在世界或外在世界或内外世界都在改变,而且具有一种含糊的、不舒服的生疏感。常采用“非真实”或“脱离”等来加以描述。
一种知觉障碍,特征为自我关注增强,但感到自我的全部或部分似乎是不真实、遥远或虚假的;这种改变发生时,感觉正常而且情感表达能力完整。在各种复杂而痛苦的主观体验中,多难以用文字表达,比较突出的有躯体改变的体验、强迫性自我审视、缺乏情感反应、时间体验紊乱,以及身份异化感或自动感。在人格内部,表现为心理失调、情绪紊乱或企图自杀;在社会中,则表现为反社会行为。也表现为一种奇怪的复合体验障碍,感到自身或外部世界发生了改变,具有一种陌生感和不真实感。如感到环境发生改变、不真实,似若做梦(现实解体);觉得体验能力丧失,似乎不能哭、不能爱和恨(情感解体);觉得身体某部变大、变小、分离、嵌合、空虚(躯体解体)。自知力一般能保留,否则为人格解体妄想。人格解体可在其他方面正常的人中孤立地发生,也可伴发于疲乏或强烈的情感反应,或成为思维反刍、强迫性焦虑、抑郁症、分裂症、某些人格障碍和脑功能障碍的组成症状。多见于抑郁症、焦虚性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或颞叶癫痫。见: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五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前面已经说过,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这种人格解体的体验,但一般不会到医院去就诊,只有当事人觉得这种"似真若梦"的感觉妨碍了自己的生活时,才会求助于医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