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结晶在目视下类似红砂细粒,常沉积在尿液容器底层。在显微镜下可见呈黄色或暗棕红色的菱形、三棱形、长方形、斜方形的结晶体,可溶于氨氧化钠的溶液。尿酸为机体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常以尿酸或尿酸铵、尿酸钙、尿酸钠的盐类形式随尿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如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可使尿中尿酸增加,但在急性痛风症、小儿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时,因细胞核大量分解,也可排出大理尿酸盐。在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8年第3期
造成尿酸结晶的原因包括食积和酒积。1.食积:沿海地区喜食嘌呤含量较高的生猛海鲜,因而发病率高。正如《中藏经•论肉痹第三十六》“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厚味,即所谓”食积“,积久于内,则水运化失常而为痰饮,至其污积于脉中而为尿酸升高;留注于关节则为痛风性关节炎,停于肾脏则出现尿结石,久渍不去,可使肾功能衰竭。2.酒积:各种白酒,以及啤酒、葡萄酒均 含有大量嘌呤,长期或大量饮酒则使血中尿酸升高。且与食积相比,其害更深,因为乙醇代谢所产生的乳酸暂时阻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血清尿酸水平的更大升高。在中医认为酒为助湿生湿之品,大量饮酒致湿邪过盛,久则或化为湿热,或留于四肢,或沉滞于内脏,其证百出。如《中藏经》有云:“诸淋小便不利 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醉以入房,竭散精神,劳伤气血。”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它在pH7.4时主要以尿酸钠的形式。人体尿酸有2/3通过肾小球滤过,以尿酸盐形式从肾脏排出,其余1/3由肠道细菌分解为尿素,或由尿酸酶作用进一步氧化成较易溶解的尿囊素排出。嘌呤代 谢失常导致尿酸产生过多而排泄减少,遂引起高尿酸血症(大于330μmol?L??-1?)。尿酸性肾病的尿酸及其盐类沉积于肾脏所产生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尿酸产生过多的原因除嘌呤类物质生成过多,使体内合成嘌呤类物质经次黄嘌呤转化外,尚有由于恶性肿瘤在化学和放射治疗后,组织核酸分解过多以及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增加了外源性嘌呤而产生尿酸过多和高尿酸血症。正常饮食中每日含嘌呤600~1000毫克。尿酸排泄障碍亦是导致高尿酸血症原因之一,尿酸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肾小管也参予尿酸原重吸收和分泌,因此除特发性高尿酸血症外,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减退,使滤过或分泌尿酸的机能损害而形成血尿酸过高。
来源资料:《江西医学检验》2004年第1期
痛风(Gout)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慢性代谢紊乱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体内尿酸产生过多或肾脏排泄尿酸减少,引起血尿酸升高,形成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结晶。沉积所致的特征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呈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
尿酸结晶应与以下症状相鉴别:
(1)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即痛风肾):
①痛风表现:有长期痛风关节炎发作史及痛风结节。
②肾脏表现:早期有腰酸、多尿及夜尿,可有轻、中度蛋白尿,血尿和白细胞尿,后期可出现高血压、肾功能减退。
③实验室检查:尿液中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及尿酸结晶,尿比重低,血尿酸增高。肾功能:尿浓缩功能减退,继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X线检查:受累关节X线表现为骨质有圆形或不规则穿凿样透亮区。肾活检:可见肾髓质有放射状针形尿酸结晶及肾间质慢性炎症改变。
(2)尿酸肾结石:
①初起多无症状,以后约70%发生血尿,伴有或无排尿石及肾绞痛,尿酸结石虽然多数较小,但个别病人也可较大且易发生梗阻性肾病及尿路感染。
②实验室检查:尿液可见红细胞及尿酸结晶,继发感染时白细胞增多。X线:尿路X线平片检查,结石是透光的,通常不显影。尿石定性分析: 晶体成分为尿酸或其盐类。
(3)急性高尿酸血症肾病:
①起病急,多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后或恶性肿瘤的放疗、化疗后。
②临床特点为少尿,甚至无尿及迅速发展的氮质血症。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细胞。如治疗不及时,可使病情恶化而死于肾功能衰竭。
③实验室检查:血尿酸上升显著,可高达1190μmol/L~2975μmol/L,尿素氮、肌酐上升,血钾增高,血二氧化碳结合力或pH值降低。
(3)尿酸性肾病:中年以上男性肾病患者,伴关节病变及尿结石症者,应疑及本病。酸性尿、血尿酸升高,尿石为尿酸成分即可诊断。应与肾脏病继发高尿酸血症相鉴别。鉴别要点如下:
①尿酸性肾病血清尿酸上升较尿素氮和肌酐显著,但尿酸/血肌酐>2.5。
②痛风肾病关节炎明显,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即使有高尿酸血症也很少发生关节炎。
③尿酸肾病病史长,通常先有肾小管功能受损,而肾小球功能受损轻,肾功能减退进展缓慢。肾活 检见到双折光尿酸结晶可确立尿酸性肾病的诊断。
来源资料:《安徽医药》2009年第11期
尿酸结晶的表现包括肾外表现和肾脏损害表现:
1.肾外表现:关节炎、痛风石、痛风结节、高脂血症、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
2.肾脏损害表现:水肿、蛋白尿、高血压、夜尿;有肾结石者表现为腰痛、血尿或尿频、尿急、尿痛和发热。尿酸性肾病可有两种肾损害:①形成尿路结石;②尿酸所致肾实质损害。这两种肾损害亦可同时并存,其临床表现有以下三种:
(1)慢性高尿酸血症: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多伴有痛风性关节炎或痛风石;肾损害早期表现为轻度蛋白尿,少量红细胞及尿浓缩功能减退;后期有高血压、肾功能减退,少数导致尿毒症。肾活俭可见髓质内有放射状针形尿酸结晶及肾间质慢性炎症改变。
(2)急性尿酸性肾病:起病急,多见于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放疗、化疗后。临床表现为少尿甚至无尿,以及肾功能急剧恶化(即急性肾功能衰竭)。尿中可见大量尿酸结晶和红细胞。如不及时治疗,则病情继续恶化,患者最终死于肾功能衰竭。
(3)尿酸性结石:多无症状,可发生血尿,伴或不伴肾绞痛,结石为透光性,腹部平片多显示不出,往往要经过静脉肾盂造影才能发现。尿石成分为尿酸或其盐类。
尿酸结晶应做以下检查:
1.尿常规检查:尿液分析仪又称为干化学尿液分析仪。仪器操作简便、快速(最快10s内可完成11种尿液成分的检测)。尿常规在临床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项初步检查,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一旦发现尿异常,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亦常是提供病理过程本质的重要线索。
2.尿酸检查:尿酸(uricacid)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嘌呤代谢紊乱、能量代谢异常及肾脏对尿酸的排泄障碍均可引起血浆尿酸浓度升高( 高尿酸血症 )或降低(低尿酸血症)。目前认为,尿酸测定是诊断嘌呤代谢紊乱所致 痛风 (gout)的较好生化标志。痛风的主要特点是高尿酸血症,由此而引起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 关节畸形 、尿酸 肾结石 等肾脏病变,对健康危害很大。尿酸测定还有助于肾脏病变的早期诊断。
3.血清尿酸检查:尿酸是嘌呤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由肾脏随尿液排出体外。健康成人体内尿酸含量约为1.1g,其中约15%存在于血液中,血液中尿酸经肾小球过滤后,大部分由肾小管重吸收。尿酸是血浆中非蛋白氮重要成分之一,在严重肾脏损害时,血中尿酸可显著升高。而轻度受损时变化不大。故血尿酸测定是诊断肾重度受损的敏感指标。
来源资料:《国内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年第1期
尿酸结晶是原发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的结果,其治疗:1.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1)健康饮食:已有痛风、高尿酸血症、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及中老年人群,饮食应以低嘌呤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肉类、海鲜和动物内脏等食物摄入,中等量减少乙类食物摄入,进食以甲类食物为主。(2)多饮水,戒烟酒:每日饮水量保证尿量在1500ml以上,戒烟,禁啤酒和白酒,红酒适量。(3)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每日中等强度运动30分钟以上。肥胖者应减体重,使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2.碱化尿液:使尿pH维持在6.2~6.9。3.避免用使血尿酸升高药:如利尿剂(尤其是噻嗪类)、皮质激素、胰岛素、环孢素、他克莫司、尼古丁、吡嗪酰胺、烟酸等。对于需服用利尿剂且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优选非噻嗪类利尿剂,同时碱化尿液、多饮水,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ml以上。对于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优选噻嗪类利尿剂以外的降压药。有指征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建议碱化尿液、多饮水。4.降尿酸药:(1)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①苯溴马隆:可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肌酐清除率45~60ml/min的成人每日50mg;肌酐清除率>60ml/min的成人每日50~100mg。副作用:尿酸结石、肝肾结石。②丙磺舒、磺吡酮只能用于肾功能正常者,肝损较多见。(2)辅助降尿酸药:氯沙坦、非诺贝特。5.积极治疗与血尿酸相关的代谢性危险因素:积极控制高尿酸血症相关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高血压、高血糖、肥胖及吸烟,应作为高尿酸血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尿酸结晶,尿酸性肾病,是原发或继发性高尿酸血症所致的肾损害,其中肿瘤化疗、放疗是一重要的继发原因,因此肿瘤化疗、放疗者应注意预防。本病易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故有关节痛者,应常规检查血、尿尿酸。关节痛呈“夜间发作、白天消失、昼夜分明”特征性表现,夜尿是肾脏受损的最早表现。戒酒(尤其是啤酒)、多饮水、口服小苏打是治疗的基本方法。慎重应用噻嗪类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定期健康检查,有条件的较好每年体检一次。均衡饮食,减少高嘌呤食物的进食。戒酒,保持健康体重。已患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者限制嘌呤食物进食。每天喝8-10杯开水,以助尿酸排泄。
来源资料:《世界中医药》2008年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