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赤是指尿的颜色有些发黄,常见于上火,喝水少,吃莫些药物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般单独不说明什么疾病,而是一种现象。常人的尿色都是呈淡黄色的。天冷时多清澈,天热时多黄色,这与出汗和饮水多少有关,但也可以随着饮食而变化。肝炎会导致尿色很黄,但是并不是说尿色很黄就是得了肝炎。首先要考虑是不是饮水的量不够、出汗太多、有没有吃药等,如果只是一次两次的尿黄,自己又没有什么不舒服,就可以不用担心。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 第1期
常人的尿色都是呈淡黄色的。天冷时多清澈,天热时多黄色,这与出汗和饮水多少有关,但也可以随着饮食而变化。如摄入偏酸性饮食时,尿色则深,如饮食偏碱,其尿色则淡。有时口服几片核黄素片药物,尿色也会呈现深黄。像这些尿色变化是极为短暂的,很快就能自行恢复。
以下是尿赤的症状起因:
1、尿路不畅:这是最主要的不利因素,其脓尿发生率较正常者高达12倍。尿路如有狭窄和梗阻就会造成尿流不畅和局部尿液淤积,细菌就容易在该处生长繁殖,引起尿赤。
2、尿道急性或功能缺损:如肾发育不全、多囊肾、游走肾等均易发生尿赤。
3、尿道内或尿道口周围有炎性病灶:如女性尿道旁腺炎、阴道炎、男性包皮炎、会阴部皮肤炎症等,细菌都容易感染尿道口,造成尿赤。
4、人体抵抗力降低: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术后以及长期卧床重症衰弱病人,均易尿赤。
来源资料:《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 第1期
尿赤需要与以下疾病症状进行鉴别:
1、上火
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呆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也会升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一般来说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比如现在人压力变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内生火的因素比以前要大得多。这些情况通常经过合理的饮食经过调理后可以得到很大的改善,尿的颜色也会有所改变。
2、胆结石
胆囊结石的诊断,首先是根据病史,如常有右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部放射,伴有发热等,其次是对病人进行体格检查,将所得的结果进行分析,再辅助一些必要的特殊检查,即可明确诊断。对那些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主要依靠B型超声波检查来确诊。
3、肾结核
一般都是肾外结核继发而来,常继发于肺、肠、盆腔等部位结核。晚期常累及整个泌尿系统。X线检查一侧结核对侧肾盂积水是特点,尿中可找到抗酸杆菌可确诊。值得注意的是久治不愈的脓尿要注意排除泌尿系统结核的可能。晚期的膀既结核,不但膀联刺激症状严重且膀脱容量小于50ml是其特点。
来源资料:《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 第1期
尿赤的检查方法:
1、仔细询问相关病史,收集相关临床资料。
2、密切对患者进行检查,清楚了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3、适当对患者进行相关的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各器官的形态病变情况。
4、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器械检查,适当进行实验室检查。
5、综合考虑各种检查结果,结合各种器官损伤的临床症状,最终得出相应诊断。
6、尿常规检查: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中白细胞>5个/HP,或非离心中段尿白细胞>250个/mm2,即可疑诊为尿赤。
7、尿培养和菌落计数:尿培养和菌落计数是诊断尿闭是主要依据。对于无症状女孩,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5/mL,可确诊为尿赤。
8、亚硝酸盐试验:为常用的细菌尿筛查试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能将尿中的硝酸盐还原
9、肾功能检查:包括测定血浆尿素氮、肌酐浓度、肌酐清除率、尿浓缩试验。尿酶测定有助于检测肾小管功能。
10、影像学检查:目的在于检查泌尿系统有无先天性或获得性畸形;尿赤、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形成。
来源资料:《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 第1期
尿赤的治疗方法:
1、多喝水:婴儿每天需要大量的水分,每次喂水量约为每顿奶量的一半:出生第一星期30毫升;第二星期45毫升;1个月后50~60毫升;3个月时60~75毫升;4个月时70~80毫升;6个月时80~100毫升;8~12个月时100~120毫升。夏天应适当增加水量。
2、调理上火:尽可能择选母乳喂养。长期喝配方奶粉和鲜奶等高热量食物的宝宝,可选择药食同源的植物清火产品,缓解上火的尿黄的症状,达到“一清二润三舒畅”的降火效果。如每伴“清清宝”等产品:安全无副作用,将其调入牛奶或直接用温水冲调,可达到平衡食物摄入热量的效果,温和降火,不会过凉。要注意挑选可值得信赖且口碑良好的清火产品。
尿赤的预防措施:
1、均衡饮食,使身体摄入足够的营养成分。
2、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3、如有原发病,应积极及时进行治疗。
来源资料:《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年 第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