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焦虑性适应障碍

焦虑性适应障碍

  • 患病部位:全身、头部,心理、颅脑
  • 所属科室:精神心理科,精神科、心理科
  • 细分症状:惊恐性焦虑性适应障碍、广泛性焦虑性适应障碍
  • 相关疾病:考后综合征、儿童期情绪障碍、人格障碍、适应障碍
  • 相关检查:脑神经检查、神经检查、神经病检查、抑郁症检查
  • 相关药品:安神补脑液、盐酸曲唑酮片、醒脑牛黄清心片、盐酸帕罗西汀片
  • 相关症状:抑郁、失眠、焦虑、心悸、头痛、心慌、气短

1焦虑性适应障碍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焦虑性适应障碍指患者在缺乏相应客观因素的情况下,出现坐立不安、援手顿足,精神也十分紧张的状态。常伴有心悸、出汗、胸闷、四肢发冷和震颤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严重时可有惊恐发作。多见于焦虑症、抑郁症。适应障碍是指在明显的生活改变或环境变化时产生的、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和情绪失调,常有一定程度的行为变化等。但并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适应性障碍临床上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以情绪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有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呼吸不畅等为主。 (2)以品行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力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 (3)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患者可以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为突出,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症状持续不超过半年。 (4)以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的适应障碍:患者原来工作学习能力良好,但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习困难。 (5)以社会退缩为主的适应障碍:患者以社会性退缩为主,如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不伴抑郁或焦虑。 焦虑性适应障碍应属于第五种表现形式。

来源地址:http://www.wiki8.com/jiaolv_118394/

2焦虑性适应障碍症状起因

  (一)发病原因

  本障碍是个人对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如丧偶、出国、移民、参军、退休等)不能适应,而持续处于情绪障碍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异常状态。由于对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仍需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

  1.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变迁,人际关系恶化,工作和学业受挫,亲友死亡等,某些因素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求职,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

  2.个性因素

  对于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但应该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适应障碍。另外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应付方式生硬和单调及个体遭受应激时的生理状况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也易产生适应障碍。

  (二)发病机制

  1.应激源

  引起适应障碍的应激源可以是一个,如丧偶;也可以是多个,如事业上的失败和亲人伤亡接踵而来。应激源可以是突然而来,如自然灾难;也可以是较慢的,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不融洽。某些应激源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寻求职业,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应激源的严重程度不能预测适应障碍的严重程度,还要看应激源的性质、持续时间的长短、可逆性、处境和个体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情况(Gelder M,1996)。例如面对明显作用的重大应激源,像被扣作人质,遭受恶劣的非人道待遇,此时情绪或行为方面的障碍则难以避免。还有青少年的脆弱性,对应激源的体验较深,也是危险因素之一。适应障碍也可发生于一个集体,如学校、自然灾害人群等。

  2.个性心理特点

  在同样的应激源作用下,有的人适应良好,有的则适应不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适应障碍。这就有理由推断患者病前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个体的脆弱性特点,应激源的强度并不很大,便有可能引起适应障碍。这种个体不同的脆弱性部分可能与既往生活经验有关(Gelder M,1996)。所以,适应障碍发生与否,要同时权衡应激源强度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因素。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焦虑性适应障碍

3焦虑性适应障碍症状诊断/鉴别

  焦虑性适应障碍的鉴别诊断介绍:

  1.急性应激障碍

  适应障碍与急性应激障碍同属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两者在病因方面难以说明孰轻孰重。主要鉴别在于临床表现和疾病过程;急性应激障碍有异乎寻常的应激事件,发病迅速,症状多在数分钟到数小时之内充分发展。以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遏制为突出表现,而不是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此外,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不能完全回忆。整个病程缓解也快,一般为几小时至1周之内。

  2.创伤后应激障碍

  本病与适应障碍虽都不是急性发病,但在临床症状上有可鉴别之点。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并伴有错觉或幻觉。同时可有睡眠障碍、易激惹或惊跳反应等持续性警觉性增高症状。还可有持续的回避,极力避免回想或参加引起痛苦的经验或回忆,甚至不愿与人接触。

  3.重度抑郁症

  适应障碍与抑郁症的鉴别在情绪上有时难以分清,这需要有临床的实践经验,并无一定的鉴别标准。一般讲,抑郁症的情绪异常较重,并常出现消极念头,甚至有自杀的企图和行为。整个临床相有早晚变化。从病程来看可循环发作,不少病人还有躁狂相发作。

  4.焦虑症

  主要是与广泛性焦虑症的鉴别。本病不仅病程较长,且常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调症状,睡眠障碍也很突出。病前往往无何值得重视的强烈的应激源可寻。

  5.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在适应障碍发病上不可忽视,人格障碍是适应障碍发病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临床相的显著表现。实践中可见人格障碍能被应激源加剧,但人格障碍早在幼年时期即已明显,应激源不是人格障碍形成的主导因素。患者并不为人格异常所苦恼,而基本上持续到成年甚至终生。在此也要指出,人格障碍患者出现新的症状,符合适应障碍诊断标准时,两个诊断应同时并列,如偏执性人格障碍和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

  6.躯体疾病引起的情绪障碍

  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病人因为这些症状如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等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此时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状态,要同适应障碍鉴别。

  7.神经症

  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症状。同时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睡眠障碍也很突出,且病程长,往往无强烈的应激源可寻。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焦虑性适应障碍

4焦虑性适应障碍症状检查

  焦虑性适应障碍一般是在环境改变(如移民)、地位改变(新工作岗位)、突发事件(患病、离婚、丧偶)等情况下,个体不能适应新的情况而出现的心理障碍,表现以情绪障碍为主,也可伴行为障碍或生理功能障碍。一般成人以情绪障碍多见,而青少年则以品行障碍多见。在儿童可表现退化现象,如尿床、幼稚言语或吸拇指等形式。症状出现通常在应激事件或生活改变后一月之内。病人一般有个性缺陷,心理障碍持续时间在半年以内。临床上常用以下几种表现形式进行检查诊断:

  (1)以情绪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有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呼吸不畅等为主。

  (2)以品行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力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

  (3)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患者可以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为突出,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症状持续不超过半年。

  (4)以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的适应障碍:患者原来工作学习能力良好,但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习困难。

  (5)以社会退缩为主的适应障碍:患者以社会性退缩为主,如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不伴抑郁或焦虑。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焦虑性适应障碍

5焦虑性适应障碍治疗/预防

  焦虑性适应障碍的治疗方法

  1.基本要点

  (1)心理—环境治疗:这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治疗之一,应尽可能去除精神因素或脱离引起精神创伤的环境,转移或消除应激源。通过疏泄、解释、支持、鼓励、指导等,帮助病人摆脱痛苦,认识疾病,面对现实,配合治疗,提高适应能力。

  (2)药物治疗:对适应障碍的病人药物治疗不必作为优选的方法,但对情绪异常较明显的患者,为加快症状的缓解,可根据具体病情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苯二氮卓类等抗焦虑药。对焦虑、恐惧不安者,可使用抗焦虑药;对抑郁症状突出者,可选用丙米嗪、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对有妄想、幻觉、兴奋激动者或出现冲动行为威胁到自身或他人安危时,可给予短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氯丙嗪、氟哌啶醇等,症状消失后可继续服药数周再停药。以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应继续进行,特别是对那些恢复较慢的患者,更为有益。

  (3)电痉挛治疗:严重消极自杀企图者或兴奋躁动者,可作电痉挛治疗2~4次。

  (4)支持治疗:如对不能主动进食或进食量少的病人,应注意补充营养、饮水或输液。

  2.心理治疗

  当应激源消失后,而情绪异常仍无明显好转,则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除与患者交谈外,更应帮助他们如何解决应激性问题,也可让他们发泄一下情绪,这对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作用。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除个别指导外,还要进行家庭治疗,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给予鼓励,再保证建议和环境重新安排等具有支持治疗的作用。

  (1)危机干预:当个体遭到社会心理应激因素的冲击,其心理稳定性受到破坏而出现心理危机时,危机干预就是从心理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使症状得到立即缓冲和持久的消失,使心理功能回到危机前水平,并获得新的应付技能,以预防将来新的危机发生。

  (2)认知行为治疗:应激源消失后,患者情绪行为异常仍无明显好转时需要进行认知行为治疗。任何对应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改变都受思维过程的控制,不良的认知导致不良的情绪,以致产生不良的行为,因此认知行为治疗通过矫正患者的思想、信念和态度,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行为疗法可分3个步骤:①找出与不良行为有关的错误认识;②寻找证据,论证这一认知的错误;③分析错误认知的根源,帮助病人重建认知。

  (3)支持性心理治疗:当应激源停止后支持性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一种,这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的作用。

  (4)以道家学说为治疗哲理的心理治疗:

  ①我国的道家处世养生法可有助于减缓精神应激。道家有自成体系的处世养生哲学,与儒家思想长期并存。道家处世养生法作为一种价值观,对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与心身疾病的认知心理治疗,有较好效果。有以下4条原则:

  第一,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只作利己利人利天下之事,不作危害自己、他人与社会的事。为而不争是要求自己尽力而为,量力而为,不与人争,不与人攀比,不嫉能妒贤,就可大大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窝里斗”的现象。

  第二,少私寡欲,知足知止:降低利己私心与过高的争权争名争利欲望,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为社会与个人的奋斗目标。不安排过多任务,对人对己不作过高要求,有所不为然后有所为,适可而止,知足常乐。

  第三,知和处下、以柔克刚:海纳百川、水容万物、求同存异、百花齐放。

  第四,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进程、预知结局、因势利导、游刃有余。不倒行逆施、不强迫蛮干、不揠苗助长、不急于求成、在危机面前作好出现最坏情况的精神准备,寻求不坏的结局。

  ②道家处世养生法认知心理治疗,有A、B、C、D、E 5个治疗程序:

  A.探索应激源,由病人陈述生活经历,遭遇的生活事件或精神创伤,求医时存在的精神痛苦与躯体不适。

  B.通过价值观量表,评估病人的价值观,即对人生、名誉、权利、地位、财富、爱情、健康等的评价与个人的追求。

  C.评估病人应对生活事件所常采用的方法、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失败的教训,如走极端、以偏概全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

  D.介绍道家处世养生法的几个基本原则,让病人对照自己的A型性格与行为,失败的应对方式,重新思考和定位。

  E.通过1个月至半年的治疗,客观评定疗效。

  总之,通过集体宣传与个别谈心,针对病人的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性格特征与失败的应对方法,共同寻找摆脱心理危机的出路。在认知治疗时,应列出失败的认知方式,寻找新的认知方式,接受道家处世养生法的价值观,反复练习,不断解决生活中遭遇的生活事件,达到重新适应生活、回归社会和促进精神健康的目的。

  焦虑性适应障碍的预防方法

  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针对焦虑性适应障碍患者的预防方法如下:

  1、心理教育法:这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还要矫正心理困惑的认识结构。

  2、心理咨询法: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

  3、说服教育法:心理品质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认识为基础的。因此,要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就必须从提高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我们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特点,恰当地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晓之以理,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克服头脑中的错误或模糊的认识,达到强化学习目的性教育的目的。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焦虑性适应障碍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焦虑性适应障碍症状描述
2焦虑性适应障碍症状起因
3焦虑性适应障碍症状诊断/鉴别
4焦虑性适应障碍症状检查
5焦虑性适应障碍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