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是溶血尿毒综合征的一种表现,溶血尿毒综合征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溶血尿毒综合征是以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见于婴幼儿,国内报道仅数十例,以学龄儿童多见。本症是小儿急性肾功能衰竭常见的原因之一,曾在阿根延、北美、南美洲有过小流行。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实用护理杂志》1990年第7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发病主要是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内皮细胞损伤,其中尤以大肠杆菌及志贺痢疾杆菌Ⅰ型所产生的螺旋细胞毒素引起的内皮细胞损害为典型,其他如病毒及细菌产生的神经氨基酶、循环抗体以及药物等均可引起内皮损伤。人类血管内皮细胞有接受螺旋细胞毒素的糖脂质受体(GB3),能以高亲和力与毒素结合,霉素可抑制真核细胞合成蛋白,而致细胞死亡。肾小球内皮细胞损伤及死亡可造成内皮细胞与肾小球基底膜分离形成内皮下间隙并激发局部血管内凝血、纤维素血素沉积,从而减少滤过面积并改变滤过膜的通透性,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内皮细胞损伤,胶原暴露可激活血小板粘附及凝聚,红细胞通过沉积的纤维素时可使之机械变形进而发生溶解。另一方面,存在于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中的一种我聚糖蛋白von Willebrand因子(VWF)在细胞损伤后释放也可加速血小板的粘附及凝聚。血管内皮损伤尚可使抗血小板凝聚的前列环素(PGI2)合成减少,而血小板凝后释放出的促血小板凝聚的血栓素A2(TXA2)与PGI2作用相反,还可使血管收缩,这些因素均促进血栓形成,如此造成溶血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
嗜中性粒细胞浸润所释放的弹性蛋白酶及其他蛋白水解酶可增加内皮细胞及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并促使VWF裂解、抑制PGI2生长,促进血栓形成。此外,患本病时由于微生物的脂蛋白多糖及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Ⅰ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存在,可加重细胞毒素的作用,增加对内皮细胞的损害,促进血凝。
来源资料:《中华儿科杂志》2006年第3期
急性溶血尿毒综合征应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急性溶血尿毒综合征伴有发热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不易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相鉴别,后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较溶血尿毒综合征多见,并且重,而肾损害较溶血尿毒综合征轻。另外,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主要见于成人,而急性溶血尿毒综合征主要见于小儿,特别是婴幼儿。
另外,急性溶血尿毒综合征还需与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败血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小球肾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性肾衰竭等相鉴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指由于免疫功能紊乱产生某种抗体能与自己正常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引起红细胞过早破坏而导致的一组获得性溶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数低于正常范围14万~40万/μl。血小板减少症可能源于血小板产生不足,脾脏对血小板的阻留,血小板破坏或利用增加以及被稀释,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都可引起典型的出血。
败血症:败血症是指细菌进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状、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分革兰阳性球菌败血症、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和脓毒败血症。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系获得性的红细胞膜缺陷引起的慢性血管内溶血,常睡眠时加重,可伴发作性血红蛋白尿和全血细胞减少症。本病虽少见,但近年发病有增多趋势。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常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临床上绝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本症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肾脏病。年龄以3~8岁多见,2岁以下罕见。男女比例约为2∶1。
来源资料:《临床血液学杂志》2009年第6期
急性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可根据其临床特征来检查,本病主要见于婴幼儿,南美及南非,平均年龄<18月,北美洲<3岁。印度约60%<2岁。国内报道1组38例,19例为7~13岁。性别以男性为主,与国外无明显差异。而有些症状因地区而异,如在印度本病常合并于痢疾后起闰。60%有发热。在阿根廷及澳大利亚则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常见占28%~52%,表现为嗜睡、性格异常、抽搐、昏迷、偏瘫、共济失调等。
1、前驱症状多是胃肠炎,表现为腹痛、呕吐及腹泻,可为血性腹泻,极似溃疡性结肠炎,了有报道似急腹症者。少数前驱症状为呼吸道感染症状,约占10%~15%。前驱期约持续3~16天(平均7天)。无胃肠炎前驱症状者死亡率明显较高。
2、前驱期后经过数日或数周间歇期,随即急性起病,数小时内即有严重表现包括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及出血倾向等。最常见的主诉是黑便、呕血、无尿、少尿或血尿。患儿苍白、虚弱。高血压占30%~60%,近25%病人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水肿,30%~50%病人肝脾肿大,约1/3病人有皮肤瘀斑及皮下血肿,15%~30%小儿有黄疸。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4年第5期
未给予磷霉素的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患者中,HUS发病率11.11%,给磷霉素组(362例)HUS发病11例(发病率3.04%),二者比值比为0.251,呈显著差异。研究中还发现,第3天给药者HUS发病率为2.17%,4天以后给药者发病率为4.55%,故应尽早给药才能预防发生HUS。
预后:主要决定于肾受累的轻征,个别因神经系统损害导致死亡,无前驱病者、复发者及有家族倾向者,预后差。50年代病死率曾高达40%~50%,由于改进了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近年来病死率已下降至15%左右,有的报道低至4.5%。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