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耐热力降低

耐热力降低

  • 患病部位:全身,皮肤
  • 所属科室:中医科,中医内科
  • 细分症状:轻微的耐热力降低、明显的耐热力降低
  • 相关疾病:中暑衰竭、中暑、热汗、热衰竭、意识障碍、昏迷
  • 相关检查:热放散试验检查、冷热试验检查、心血管造影检查、血液检查
  • 相关药品:藿香祛暑水、龙虎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口服液
  • 相关症状:疲乏、皮肤干燥、盗汗、出汗异常、手凉、呼吸急促、头晕

1耐热力降低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耐热力降低是指人体承受耐热能力降低了。一般人体有较强的耐热能力,当外界气温超过35℃时,皮肤就会通过流汗加速散热,确保体温不会过度升高。但空调正夺走人们的耐热本领,尤其是长时间坐办公室的白领、放假在家避暑的学生等,其耐热应激蛋白明显减少,一旦进入高温环境,就很容易中暑。当空气达某一界限时,人体的热量散不出去,超过人的忍耐极限就会造成危险。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现代农村科技》 2012年 第14期

2耐热力降低症状起因

症状起因

  长期在空调环境里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人,因室内外温度差较大,容易患感冒、皮肤病、关节炎和肠胃病等。皮肤流汗减少,耐热能力退化,耐热应激蛋白明显减少。所以就会出现耐热力降低的现象,可能是因为你现在室外活动时间锻炼较比以前少了,所以身体就不如以前健康,加强锻炼是改变耐热力降低的方法。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西北农业学报》 2001年 第3期

3耐热力降低症状诊断/鉴别

症状诊断/鉴别

  耐热力降低需与热衰竭、空调中暑相鉴别诊断,正常人身体都是有耐热力的,室外温差大就会使人耐热力降低,其耐热应激蛋白明显减少,一旦进入高温环境,就很容易中暑。“热衰竭”即因长期依赖空调导致她的耐热能力下降,一旦遭遇高温,因身体自我调节、协调能力出现偏差而无法散热。而“空调中暑”是指长时间呆在不通风的房间里,也没有及时补充水份导致脱水。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1993年 第4期

4耐热力降低症状检查

  耐热力降低的自我检查方法是在相当干燥的空气中,健康人能在50℃的高温中呆上2个小时;在70℃的高温中呆上15分钟;在100℃的高温中呆上3分钟,而不受任何损害。人体的热感还与空气湿度有关。当气温高于28℃,一定湿度(水气压)大于30百帕时,人就会感到又闷又热。据实验检查证明,如果在45℃饱和湿空气中呆上1小时,就会发生中暑昏迷。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流行病学》

5耐热力降低治疗/预防

  耐热力降低的较好治疗方法是增强耐热能力,增强耐热能力就得进行耐热锻炼。专家建议,“室内人群”应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适应自然气温,通过流汗来维护和强化机体散热功能。锻炼时间一般可选择早上六七点钟或傍晚六七点钟。

  另外,盛夏时节,预防耐热力降低的方法是“室内人群”不要将空调温度调节得过低,室内外的温差不要超过5℃,使用空调两三个小时后应透气通风。在空调房间要多喝水,防止脱水。外出时,要穿宽松、透气的衣服,戴上遮阳帽或撑遮阳伞避免太阳直射。

来源资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年 第4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耐热力降低症状描述
2耐热力降低症状起因
3耐热力降低症状诊断/鉴别
4耐热力降低症状检查
5耐热力降低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