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性压迫由机械力所引起的压迫因素作用于机体,并给机体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带来一定的影响。机械性压迫临床上有时易误诊,应引起警惕。尸检发现率约占5%,据文献报道机械性压迫症中肺癌占16%~33%,为恶性肿瘤中发病数最多者。其次为乳腺癌,占12%~28%。机械性压迫治疗的疗效以不可逆性的瘫痪或大小便失禁出现前较好。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年第11期
机械性压迫会引起许多疾病,如压迫性视神经病变,老年人脊髓压迫症。压迫性视神经病变是在眼内包括视神经胶质瘤,脑膜瘤,血管瘤,淋巴血管瘤,畸胎瘤和恶性肿瘤(癌,淋巴瘤,肉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在颅内以鞍区占位性病变多见,如垂体腺瘤,颅咽管瘤等,其他前翼部,蝶骨小翼中部,鞍结节,蝶骨嵴和嗅沟脑膜瘤亦不见,颈内动脉弯曲,硬化或发生在内颈动脉终末支或大脑前动脉或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亦可逐渐压迫单侧视神经,转移癌如鼻咽癌,淋巴网状细胞内瘤(何杰金氏病)及额叶胶质瘤和星形细胞瘤,错构瘤,结核瘤,梅毒胶样肿,隐球菌病,结节病,癌性脑膜病变等均可引起,垂体卒中可致突然单眼视力消失,鼻窦囊肿,息肉压迫,特别是蝶窦和后组筛窦更易隐蔽,甲状腺病变引起眼肌肥大,眶后水肿及骨骼畸形等均可压迫视神经引起的疾病也是机械性压迫。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年第1期
在机体发生疼痛的部位或是出现功能障碍的组织器官周围是否存在由机械力所引起的压迫因素,若是存在机械性压迫则可以判断机体受到机械性压迫的作用。
机械性压迫症状需要与以下症状进行鉴别:
1、脊神经压迫:脊神经是混合性神经,其感觉纤维始于脊神经节的假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的中枢突组成后根入脊髓;周围突加入脊神经,分布于皮肤、肌、关节以及内脏的感受器等,将躯体与内脏的感觉冲动传向中枢。运动纤维由脊髓灰质的前角、胸腰部侧角和骶副交感核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分布于横纹肌、平滑肌和腺体。脊神经发生压迫可导致四肢麻木,感觉功能和运动功能都受限。
2、脊髓压迫:脊髓压迫症是指由各种性质的病变引起脊髓、脊神经根及其供应血管受压的一组病症。
3、局部压痛:从解剖学上看,骨板很薄,覆盖此部的皮肤也很薄,骨膜感觉神经也较丰富,所以,对触压很敏感,往往会产生明显的压痛。
来源资料:《实用骨科杂志》2008年第9期
机械性压迫单凭临床症状和体征难于诊断机械性压迫是由于什么病因造成的,为了更有效地进行诊断,我们应该对机械性压迫进行检查。
机械性压迫检查如下:
1.CT检查:CT检查则图像可较清晰,由于腰椎穿刺可带给14%完全性椎管阻塞的病人以神经损伤的并发症,近来常用无创造性CT检查,有利于硬膜内外或髓内外病灶的确诊,对以上各种摄片检查无阳性机械性压迫发现者,可作核素骨扫描,虽有一定假阳性,结合病史和体检仍有利于机械性压迫病变的定位。
2.全身检查:头颅CT扫描,血液检查。
来源资料:《基层医学论坛》2013年第5期
机械性压迫的治疗目的为缓解疼痛,恢复或保留神经功能,控制局部转移癌灶,保持机械性压迫的稳定性。由于全身性癌症的影响,彻底治愈至少在绝大多数病人不现实,因此主要还属姑息性治疗,其疗效与治疗前神经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治疗前,对能走动的病人,经放疗或椎板切除加放疗,有79%~64%可控制病情,仍能自由走动,而治疗前不能走动仅具残留运动功能者,治疗后有25%~45%能自由走动,治疗前已下肢瘫痪者,治疗后只有3%~10%能走动。
机械性压迫预防原则如下:
①、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遏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②、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来源资料:《国内临床康复》2003年第8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