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百科 >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创建词条目录

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鉴别诊断
6治疗
7预后
展开
收缩
  • 英文名:tuberculous meningitis
  • 其他名称:继发性脑膜炎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小儿
  • 医保:
  • 病因:结核杆菌侵入 局部淋巴结 免疫功能降低
  • 症状:低热 盗汗 食欲减退 全身无力

1结核性脑膜炎病因编辑本段

病因

结核性脑膜炎病因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在肺外结核中大约有5%~15%的患者累及神经系统,其中又以结核性脑膜炎最为常见,约占神经系统结核的70%左右。近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TBM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TBM。

本段由"lichao131"编辑

2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编辑本段

临床表现

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

  多起病隐匿,慢性病程,也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可缺乏结核接触史,症状往往轻重不一,其自然病程发展一般表现为:

  1.结核中毒症状

  低热、盗汗、食欲减退、全身倦怠无力、精神萎靡不振。

  2.脑膜刺激症状和颅内压增高

  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在早期由于脑膜、脉络丛和室管膜炎性反应,脑脊液生成增多,蛛网膜颗粒吸收下降,形成交通性脑积水所致。颅内压多为轻、中度增高,通常持续1~2周。晚期蛛网膜、脉络丛粘连,呈完全或不完全性梗阻性脑积水。颅内压多明显增高,表现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严重时出现去脑强直发作或去皮质状态。

  3.脑实质损害

  如早期未能及时治疗,发病4~8周时常出现脑实质损害症状,如精神萎靡、淡漠、谵妄或妄想,部分性、全身性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昏睡或意识模糊;肢体瘫痪如因结核性动脉炎所致,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交叉瘫等;如由结核瘤或脑脊髓蛛网膜炎引起,表现为类似肿瘤的慢性瘫痪。

  4.脑神经损害

  颅底炎性渗出物的刺激、粘连、压迫可致脑神经损害,以动眼、外展、面和视神经最易受累,表现为视力减退、复视和面神经麻痹等。

  5.老年人TBM的特点

  头痛、呕吐较轻,颅内压增高症状不明显,约半数患者脑脊液改变不典型,但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发生结核性动脉内膜炎而引起脑梗死的较多。


本段由"lichao131"编辑

3结核性脑膜炎检查编辑本段

检查

结核性脑膜炎检查

  血常规检查大多正常,部分患者血沉可增高,伴有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综合征的患者可出现低钠和低氯血症。约半数患者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胸部X线片可见活动性或陈旧性结核感染证据。CSF压力增高可达400mmH2O或以上,外观无包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常为(50~500)×106/L。蛋白增高,通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下降,典型CSF改变可高度提示诊断。CSF抗酸染色仅少数为阳性,CSF培养出结核菌可确诊,但需大量脑脊液和数周时间。CT可显示基底池和皮质脑膜对比增强和脑积水。


本段由"lichao131"编辑

4结核性脑膜炎诊断编辑本段

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根据结核病病史或接触史,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脑膜刺激征,结合CSF淋巴细胞增多及糖含量减低等特征性改变,CSF抗酸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PCR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本段由"lichao131"编辑

5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编辑本段

鉴别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与隐球菌脑膜炎鉴别,两者的临床过程和CSF改变极为相似,应尽量寻找结核菌和新型隐球菌感染的实验室证据。还需要与脑膜癌病相鉴别,后者系有身体其他脏器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脑膜所致,通过全面检查可发现颅外的癌性病灶。极少数患者合并脑结核瘤,表现连续数周或数月逐渐加重的头痛,伴有癫痫发作及急性局灶性脑损伤。增强CT显示大脑半球等部位的单发病灶,CSF检查通常多为正常。此时需要与脑脓肿及脑肿瘤相鉴别。


本段由"lichao131"编辑

6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编辑本段

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及系统治疗,只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抗酸染色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结核治疗。

  1.抗结核治疗

  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或乙胺丁醇链霉素是治疗TBM最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儿童因乙胺丁醇的视神经毒性作用、孕妇因链霉素对听神经的影响而尽量不选用。

  (1)异烟肼:异烟肼可遏制结核杆菌DNA合成,破坏菌体内酶活性,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无论脑膜有无炎症,均能迅速渗透到脑脊液中。单独应用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不良反应有末梢神经炎、肝损害等。

  (2)利福平:利福平与细菌的RNA聚合酶结合,干扰mRNA的合成,遏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导致细菌死亡。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均有杀灭作用。利福平不能透过正常的脑膜,只部分通过炎性脑膜,是治疗结脑的常用药物。单独应用也易产生耐药性。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毒性、过敏反应等。

  (3)吡嗪酰胺:在酸性环境中杀菌作用较强,pH5.5时杀菌作用最强,能杀灭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杆菌,对中性和碱性环境中的结核杆菌几乎无作用。吡嗪酰胺能够自由通过正常和炎性脑膜,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重要抗结核药物。主要不良反应有肝损害,关节酸痛、肿胀、强直、活动受限,尿酸增加等。

  (4)链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仅对吞噬细胞外的结核菌有杀灭作用,为半效杀菌药。链霉素能透过部分炎性的脑屏障,是结核性脑膜炎早期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主要不良反应有耳毒性和肾毒性。

  (5)乙胺丁醇:与二价锌离子络合,干扰多胺和金属离子的功能,影响戊糖代谢和脱氧核糖核酸、核苷酸的合成,遏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对生长繁殖状态的结核杆菌有作用,对静止状态的细菌几乎无影响。主要不良反应有视神经损害、末梢神经炎、过敏反应等。

  2.皮质类固醇

  用于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伴局灶性神经体征和蛛网膜下腔阻塞的重症患者,可减轻中毒症状,遏制炎症反应及减轻脑水肿。

  3.药物鞘内注射

  脑脊液蛋白定量明显增高、有早期椎管梗阻、肝功能异常致使部分抗结核药物停用,以及在慢性、复发或耐药的情况下,在全身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辅以鞘内注射,直至CSF检查正常。脑脊液压力较高的患者慎用此法。

  4.降颅压

  颅内压增高者可选用渗透性利尿剂,如20%甘露醇、甘油果糖或甘油盐水等,同时需及时补充丢失的液体和电解质。


本段由"lichao131"编辑

7结核性脑膜炎预后编辑本段

预后

结核性脑膜炎预后

  预后与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是否及时有关,发病时昏迷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征。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脑脊液的细胞数、蛋白、糖和氯化物恢复正常提示预后良好。即使经过适当的治疗,仍有约1/3的TBM患者死亡。


本段由"lichao131"编辑

““结核性脑膜炎””英文释义:

此英文释义还没有添加

求医百科中的词条正文与判断内容均由用户提供,不代表求医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如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0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结核性脑膜炎病因
2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表现
3结核性脑膜炎检查
4结核性脑膜炎诊断
5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
6结核性脑膜炎治疗
7结核性脑膜炎预后
友情链接: 治疗牛皮癣专科医院 治疗牛皮癣哪里好 治疗牛皮癣医院哪里好 治疗牛皮癣哪个医院比较好 治疗皮炎湿疹 治疗皮炎湿疹医院 治疗皮炎湿疹专科医院 治疗皮炎湿疹哪里好 治疗皮炎湿疹医院哪里好 结核性脑膜炎地方信息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