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产生泪液的泪腺和排出泪液的泪道。在正常情况下,由泪腺分泌的泪液,一部分被蒸发掉了,一部分便通过泪道流入鼻腔内。泪道开口下接鼻泪道,鼻泪道下方再开口于鼻腔。泪液为一种含盐的液体。泪液不断冲洗着眼表面,并保持其湿润。泪液含有抗体,有助于防止感染。泪液由位于眼球外上方的泪腺产生,泪液流经眼表面,并通过眼睑上的两个小开口(泪道)出眼。流出眼睛后即形成流泪表现。流泪是以泪液经常溢出睑弦而外流为临床特征的眼病之总称。
参考资料:《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第二十三章 眼科疾病
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3月24日刊登 《眼睛老流泪是咋回事》
引起流泪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出时眼睛泪腺突然受到冷空气的刺激,使泪液分泌暂时增加,同时泪小管周围的括约肌遇到冷空气的刺激而发生痉挛性收缩,一时不能把过多的泪液全部排出去,而出现流泪现象。这一般属于生理现象,可不必治疗。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泪道及其附近的组织有慢性炎症,例如沙眼、慢性结膜炎等,可造成泪道狭窄或阻塞,从而使排泪功能受到影响,再遇到冷空气的刺激,泪液分泌增多,自然就会出现泪水外溢的现象。
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3月24日刊登 《眼睛老流泪是咋回事》
流泪症状要去眼科进行检查诊断。眼科诊法,即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在诊察眼病时的运用非常广泛,而其中尤重问诊与望诊。问诊主要是询问与眼病有关的病史及自觉症状,它包括跟部与全身的临床症状,问诊在眼科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必须按辨证要求,有目的有次序地进行。首先应问有关眼病的病史,如发病时间、起病情况及治疗经过等;其次要问眼部的自觉症状,如目痛、眵泪、羞明及视觉情况等;再问全身的自觉症状,如头痛、饮食、二便、妇女经带胎产情况等。望诊的重点是望眼部,切诊亦以眼部触诊为主。结合现代科学仪器进行眼部检查,属于望诊与切诊在眼科的发展。在可能条件下,应做到系统而详细,使四诊的内容更加丰富、具体而确切。
参考资料:《中医眼科学》 > 第五章 诊断概要
流泪症状在检查睑内表面时,必须翻转眼睑,其方法如下:
1、下眼睑翻转法被检者眼向上看,医生用拇指将下睑轻轻往下拉,即可暴露下睑和下穹窿部结膜。
2、上眼睑翻转法嘱被检者眼向下看,医生用大拇指放在被检眼上睑中央部近睑弦处,食指放在上睑中央相当眉弓下凹陷处,两指同时挟住相应部位皮肤向前下方轻拉,然后用食指轻压睑板上缘,拇指同时将眼皮向上捻转,上睑即可翻转。此时,用拇指将上睑弦部皮肤固定于眶缘处,并嘱被检者尽量向下看,用右手食指放在下睑弦中央下方,将眼珠向后上方轻压,便能暴露上穹窿部结膜。
3、婴幼儿眼睑翻转及眼珠检查法医生与家长对坐,患儿平卧在家长两膝上,家长用两肘夹住患儿两腿,双手按住患儿两手,医生用两膝固定患儿头部不使乱动,然后用两手拇指轻轻拉开其上下睑,并稍加挤压,眼睑即可翻转。但如有黑睛穿孔的可能,则禁止使用本法,以免引起眼珠穿孔。
若须检查眼球时,则应改用眼睑拉钩轻轻牵开上下睑进行检查。
参考资料:《中医眼科学》 > 第五章 诊断概要
流泪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泪为肝之液,其华在爪。故流泪症常从肝治,肝之虚实盛衰,常反映于爪甲的色泽。流泪症相当于临床上功能性泪溢,其原因是泪囊周围轮匝肌松弛,其位在眼睑,按中医五轮学说,上下眼睑为肉轮,属脾,故泪囊周围轮匝肌松弛宜从脾治,升举脾阳。患者头晕乏力气短,纳差,双手甲床色泽青紫,舌苔薄白,脉细涩,反应出肝经血瘀,脾气不升,治疗以化瘀养肝,通经活络,升举脾阳为治则,瘀血去,脾气升,药证符,病乃愈。
流泪的预防方法:
流泪的预防养目和养神是密切相关的。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学习中,看书、写作、看电视等时间不宜过久,当视力出现疲劳时,可排除杂念,全身自然放松,闭目静坐3~5分钟;或每天定时做几次闭目静养。此法有消除视力疲劳、调节情志的作用,也是预防流泪有效的辅助方法。此外,随时注意眼睛的保护,不要在光线昏暗处或强光下看书读报,不可在卧床和乘车时读书。在夏季烈日下或冬季在雪地中长时间行走时,宜戴深色眼镜,以保护眼睛。
参考资料:《中医眼科学》 第五章 诊断概要
参考资料: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3月24日刊登 《眼睛老流泪是咋回事》
1:沙眼,沙眼的体征表现为:①结膜充血、肥厚、正常透明性消失;②乳头肥大,结膜面粗糙;③滤泡增殖;④角膜血管翳:即在角膜上缘出现新生血管向角膜内伸入,由上向下发展如垂帘状,严重时可侵犯全角膜;⑤瘢痕形成:随着炎症吸收,结缔组织增生,睑结膜则完全被瘢痕所代替。
2:刺激,比如切洋葱和吃辣椒,切洋葱前可以将洋葱放入水里泡几分钟,吃辣椒时可以喝点淡盐水可以降低辣味。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