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性耳分泌物又叫耳溢液、外耳道溢液、耳漏。外耳道溢液是指外耳道内异常液体积聚或外流的一种病理现象,为耳部常见症状之一。溢液可为持续性,也可为间歇性,可为浆液性、黏液性、脓性、血性,也可为混合性。病人外耳道口用耳镜检查,见有性质各异的液体物流出。可黏附于外耳道口或蓄聚于耳道内。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国内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2007年 第2期
血性耳分泌物是由于耳道、中耳、及周围邻近组织的各种急慢性感染、肿瘤、外伤等病变使异常分泌物增多。血性耳分泌物包括浆液性溢液,见于外耳道湿疹、变态反应性中耳炎或急性中耳炎的初期。粘液性溢液,以单纯型的化脓性中耳炎多见。脓性溢液,见于急性外耳道炎,耳疖;化脓性腮腺炎脓液穿破进入外耳道,上鼓室鼓窦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血性渗液,外耳道和/或中耳粘膜的外伤、外耳、中耳肿瘤等。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建议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当代医学》 2009年 第20期
血性耳分泌物应与“油状耵聍“相鉴别,后者系耵聍腺分泌过度旺盛所致,分泌物为黄色或深棕褐色糊状或蜂蜜样,常有遗传倾向。 耳内流脓指耳内流出脓液,其色或黄或青,其质或稠或稀。耳道溢液是由于耳道、中耳、及周围邻近组织的各种急慢性感染、肿瘤、外伤等病变使异常分泌物增多。根据耳道溢液的性质分:
(1)浆液性溢液:见于外耳道湿疹、变态反应性中耳炎或急性中耳炎的初期。
(2)粘液性溢液:以单纯型的化脓性中耳炎多见。
(3)脓性溢液:见于急性外耳道炎,耳疖;化脓性腮腺炎脓液穿破进入外耳道,上鼓室鼓窦型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4)血性渗液:外耳道和/或中耳粘膜的外伤、外耳、中耳肿瘤等。
(5)清水样溢液:见于头外伤、颞骨骨折、颞骨肿瘤放射后、乳窦或镫骨手术后。耳漏脑脊液。 外耳道溢液主要由外耳和中耳疾病引起,少数由内耳、颅内及邻近器官、组织的病变产生。以炎症、过敏引起者最为多见,也可为由耳部流出的脑脊液、肿瘤渗液,以及开口于外耳道的瘘管流出的分泌物。
来源资料:《国内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1年 第1期
检查时需注意观察血性耳分泌物的性状、颜色、气味。浆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混有血液,多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或外耳道疖;脑脊液耳漏为持续性的、无色透明水样液体,混有血液时可呈淡红色但不凝固;胆脂瘤性中耳炎脓液量少但有奇臭;结核性中耳乳突炎的分泌物有特殊腥臭味。同时注意外耳道内是否有异物、耵聍栓、胆脂瘤、新生物,皮肤是否充血、肿胀,有没有瘘管开口。鼓膜有无大疱、穿孔,鼓室内有无肿物、胆脂瘤,乳突区是否有红肿、压痛。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3年 第2期
血性耳分泌物患者在治疗时需保持耳内清洁。注意预防鼓膜外伤,已有鼓膜外伤未愈或者陈旧性穿孔者不宜游泳,洗澡时须防止水入耳内。避免刺激性的药物点耳及用不清洁的物品挖耳。尤其在耳内进水后应将耳内尽快擦干。如长期耳内潮湿易引起霉菌感染。保持外耳道干燥、勿用不洁之物挖耳、水入耳后及时拭净并滴入酒精,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激素等。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5年 第20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