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感染是颅外伤的并发症之一。颅内有异物存留,包括帽片、头发、皮肤、颅骨碎片、枪弹或弹片,其他致伤的凶器等。这类创伤容易并发颅内感染、颅内血肿、急性脑膨出、颅内压增高、急性脑水肿及较晚发的癫痫等,极易导致伤员的死亡,必须早期作紧急清创手术,关闭颅腔,使开放伤转变为闭合伤。神经外科领域的颅内感染多由外伤和手术后引起,血源性脓肿,寄生虫病,肉芽肿,结核也很常见。常常导致精神障碍,需及时治疗。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年 第3期
颅内感染是由于颅内受伤引起的。颅内感染主要有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病原体可能是细菌、病毒、寄生虫、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立克次氏体等。脑膜或脑膜脑膨出为自颅骨缺损或不完全闭合颅缝处发生的颅内容物疝。颅裂的发生与神经管的闭合不全以及中胚叶的发育停滞有关,多属先天性异常,少数为创伤后产生。常并发颅脑其他先天畸形,如颅骨陷窝、脑积水、小脑畸形,胼胝体发育不良等。患者多为幼儿,少数可见于成人。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5年 第5期
颅内感染主要有硬膜静脉窦隐性栓塞、弥漫性脑胶质瘤病、癌性脑膜炎、肉芽肿性脑膜炎及微型脑动脉畸形等。以上病变的主要特征是都能引起头痛,视盘水肿,严重颅内压增高,但在影像学检查中无占位性病变可见,神经体检中无其他定位体征。
发生隐性颅裂时,颅骨有缺损,但中胚叶分化较好,阻止颅内容物的疝出,外伤使缺损增大同时增加了颅内压诱发脑膜脑膨出,外伤时突出部分较小,但随年龄增长及不定时的颅压增高使膨出逐渐增大,外伤会使颅骨最薄弱的部位发生骨折或缺损,颅内容物自此疝出。
来源资料:《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0年 第1期
头部创口检查: 应仔细检查创口大小、形状、有无活动性出血、有无碎骨片、脑组织或脑脊液流出。若伤口有脑脊液或脑组织流出,即确诊为开放性颅脑损伤。
意识障碍 :取决于脑损伤部位和程度,局限性开放伤及脑重要结构或无颅内高压患者,通常无意识障碍,而广泛性脑损伤,脑干或下丘脑伤,合并颅内血肿或脑水肿引起颅内高压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头颅CT扫描:对诊断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脑室大小形态、颅内异物以及颅骨骨折亦可显示,但不如X线平片显示完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来源资料:《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8年 第4期
治疗颅内感染:
(1)昏迷患者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
(2)有瞳孔散大或呼吸功能不全者,应先就地抢救,稳定后尽快转往设有神经外科的医院。
(3)止血抗休克。
(4)创口用无菌敷料包扎,脑膨出时应妥为保护。
(5)创口内留有致伤物,无开颅手术条件时,不应该冒然拔出。
预防颅内感染:
1、宜吃降低颅内压的食物、吃抗癌的食物、增强免疫力的食物。
2、忌吃脂肪含量多的食物,如肥肉、猪油、羊油;忌吃腌制的食物,如咸蛋、咸肉、咸鱼;忌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洋葱、红薯、黄豆。
来源资料:《中国综合临床》 2002年 第12期
1、急救
(1)昏迷患者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2)有瞳孔散大或呼吸功能不全者,应先就地抢救,稳定后尽快转往设有神经外科的医院;(3)止血抗休克;(4)创口用无菌敷料包扎,脑膨出时应妥为保护;(5)创口内留有致伤物,无开颅手术条件时,不应该冒然拔出。
2、清创
原则是早期(不超过伤后72h,6h最好),一次(一期缝合)彻底(血肿、异物清除和止血彻底)清创,清创后伤道敞开、脑搏动出现和硬脑膜能行无张力缝合。(1)头皮创口清创应切除失活组织,修齐创缘,清除所有异物,根据需要作S形或弧形切开,扩大创口。(2)摘除颅骨碎骨片,扩大咬除颅骨,根据颅内手术需要形成骨窗或将大的骨片作为骨瓣保留。(3)修剪硬脑膜并剪开扩大,显露伤道。(4)清除脑内异物、碎化脑组织、血块、碎骨片,彻底止血。(5)彻底清创后,若脑组织塌陷,脑搏动良好,脑压不高,应一期修补缝合硬脑膜。(6)若脑挫裂伤脑水肿严重,脑搏动差,颅内压高,可不缝合硬脑膜并行扩大骨窗或去骨瓣减压术,但头皮应分层缝合。(7)若头皮张力过大,可作切口延长,筋膜下游离,两侧减张切开或转移皮瓣封闭头皮创口。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