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痒是外耳道皮肤感觉神经受到轻微刺激发生的感觉。耳痒是外耳道皮肤病的主要症状。可阵发也可持续存在,并且可突然发作。耳痒的具体表现为针刺感、刺痛感、蚁爬感,瘙痒剧烈者令人难以恝受。一般为局部疾患所引起,也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致或与全身性疾病同时存在。也可由不良掏耳朵习惯引起该症状的发生。
耳痒可能是耳垢、霉菌、过敏或太乾燥。常挖耳朵的人把耳垢随时挖得光光的,耳朵皮肤变得太乾燥就会痒,痒就会想再挖,挖后又更痒,如此恶性循环就越来越糟。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耳痒
耳痒多由肝风内动、肾虚火炎所致。类似今之外耳道真菌病或外耳湿疹等病。
一、耳局部病变
1、脂溢性皮炎、慢性外耳湿疹及弥漫性外耳道炎等均可引起耳痒。
2、中耳炎长期流脓,刺激皮肤,引起皮炎、湿疹样皮炎、结痂引起耳痒。
3、银屑病、老年性瘙痒症,耳内皮肤干燥,脱屑,有奇痒。
4、耳内异物,如小虫爬动,或耵聍等其他异物,可引起耳痒。
5、耳皮肤苔癣,与皮肤苔癣同时发生。
6、昆虫刺伤或咬伤,可引起耳痒。
7、耳郭冻伤,发生在寒冷暴露,最初麻木感,继而红肿有灼热和痒感。
二、全身性疾病
如糖尿病病人、皮肤干燥,引起瘙痒;胆道阻塞,体内胆盐量增加引起瘙痒;尿毒症、血液透析等可引起全身性瘙痒,也发生在耳内。
三、其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耳部本来没有致痒性疾病,但是养成了掏耳朵的习惯;一闲下来,就想用火柴棍,发卡等掏耳朵,不掏就觉得耳道痒。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耳痒
耳痒容易与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炎两种疾病混淆:
1、外耳道炎
外耳道皮肤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真菌感染则称外耳道真菌病。性外耳道炎患者觉耳部刺痒、灼热感,在颞下颌关节运动财感到耳内疼痛。起初分泌物为稀薄的浆液性分泌物,后渐变黏稠。真菌性者外耳道有青烟色、黑色或黄白色霉苔,可见菌丝,与皮肤接触处呈痂状。
2、慢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仅有不适或痒感,耳道皮肤充血或增厚、覆有脓痂但无霉苔生长,作细菌培养或显微镜检查可区别。
见外耳道和鼓覆盖有黄色或白色粉末状或绒毛状苔膜,有时分泌物或痂皮呈筒状,除去后见患处略充血潮湿。合并细菌感染时,可有耳痛、流脓。轻者亦可无症状,仅检查时发现。易合并其它感染。
来源资料:《新疆中医药》 2011年 第6期
耳痒仪器详细的检查诊断方法:
1.耳镜检查:外耳道一般较宽大,耵聍分泌甚少。鼓膜多呈正常外观或显示Schwartz征(早期在鼓膜后上象限透见淡红色区域,乃活动性病灶表面粘膜充血的反映),咽鼓管功能正常。
2.听力检查:用C512音叉作Weber试验,结果偏向患侧或听力损害较重侧;Rinne试验阴性;Schwabach试验骨导延长,低频气导听阈上升。在2000Hz~4000Hz区曲线常呈V型下降,称卡哈氏切迹,卡哈氏切迹是镫骨型耳硬化症的特征之一。气骨导间距随病变的进展逐渐增宽,但平均大不超过50dB,否则应疑为听骨链中断。
3.声阻抗测试:耳硬化症时,通过鼓室压测量,所得出的鼓室功能曲线一般属As型(即低峰型)。镫骨肌声反射,听阈以上70~95dB的强声刺激,可引起双侧镫骨肌反射性收缩,使中耳声阻抗产生变化。
来源资料:《光明中医》 1998年 第5期
治疗耳痒:
治宜清肝益肾,祛风止痒。方用救痒丹加减或以胡桃油煨热滴耳中。《疡医大全》卷十三:“有耳中作痒以木刺之,尚不足以安其痒,必以铁刀刺其底,铮铮有声,始则快然,否则痒极欲死。此肾肝之火结成铁底于耳中,非汤药可救,宜救痒丹主之。愈后服六味地黄丸三十斤可也。”
预防耳痒应做到:
1、应戒除挖耳的不良习惯。挖耳不但损伤皮肤引起感染,而且经常刺激皮肤还容易生长"外耳道乳头状瘤",使耳道经常出血,甚至影响听力。
2、要防止污水入耳。在洗头、游泳之前可以用特制的橡皮塞或干净的棉球堵塞外耳道。
3、医用镊子、窥耳镜等必须严格消毒。
4、患病之后,要注意保持耳内干燥洁净。
5、要防止小孩注意口涎、眼泪的侵入。
6、洗澡、理发、浴身,注意防止污水入内。
7、患病之后禁止游泳。
8、忌一切海味鲜发物、榨菜、芥菜、雪里红等食物。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耳痒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