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看东西有重影

看东西有重影

  • 患病部位:头部,眼
  • 所属科室:五官科,眼科
  • 细分症状:外伤性看东西有重影、病理性看东西有重影
  • 相关疾病:后发性白内障、辐射性白内障、中毒性白内障、屈光不正
  • 相关检查:直接检眼镜检查、眼科检查、眼功能检查、眼底检查
  • 相关药品:苄达赖氨酸滴眼液、玻璃酸钠注射液、法可林滴眼液
  • 相关症状:视力常呈雾状模糊感、头晕、复视、头痛、眼肌麻痹

1看东西有重影症状描述

症状描述

  看东西有重影:是复视的主要症状。复视的原因很多,大抵是眼睛的外眼肌无力或麻痹所引起,而外眼肌是由脑神经所控制,所以脑神经或大脑本身的疾病都可能引起复视。复视产生的原理是一只眼睛的影像落在黄斑部的小凹,而另一眼的影像却不落在小凹上。落在小凹上的影像永远比不落在小凹上的影像清晰,于是形成两个影像。就是将一个物体看成离开的两个物体的现象,临床可分为单眼复视和双眼复视两种,而老年人的复视以双眼复视多见。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中华眼科杂志》 1996年 第3期

2看东西有重影症状起因

  看东西有重影的病因:最常见的属血管性疾病所致的眼肌运动障碍,老年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血管性疾病,如果在此基础上发生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出血而引起供血障碍,往往引起复视。脑干的供血一旦发生障碍,将导致颅神经功能异常而出现临床上的眼肌麻痹性复视。

  看东西有重影的发病机制:看东西有重影产生的原理是一只眼睛的影像落在黄斑部的凹,而另一眼的影像却不落在凹上。落在凹上的影像永远比不落在中央凹上的影像清晰,于是形成两个影像。

来源资料:《国际眼科杂志》 2004年 第6期

3看东西有重影症状诊断/鉴别

  双眼复视:是两眼同时会出现看东西有重影,但遮住一只眼后复视就消失,这主要是控制眼球运动的神经或肌肉异常所造成的。如果是女性要特别注意是否有甲状腺功能异常或糖尿病,男性则要注意是否是因糖尿病所引起的第三或第四对脑神经麻痹,此外肿瘤也有可能造成双眼复视。

  单眼复视:是指当单眼视物时,复视情形仍然存在,这主要是眼球本身的问题,例如角膜不规则散光、白内障、黄斑部病变等。 

来源资料:《眼视光学杂志》 2007年 第5期

4看东西有重影症状检查

  根据临床症状即可诊断。对复视的老年患者除眼科常规检查外,还应行全面细致的全身检查。看东西有重影患者最主要的症状是一物体看成两物体。但某些病患不会叙述真正的复视,而反而诉苦是视力模糊,或在某一特定方向视物困难。有些病患则会有头晕、头痛、恶心、歪头等症状。

  直接检眼镜检查:能将眼底像放大约15~16倍,所见为正像,可看到的眼底范围小,但较细致详尽,亦可方便地用于检查眼的屈光间质。检查时被检者不戴眼镜,但检者可以戴镜,检者与被检者尽量靠近,但不要触及被检者的睫毛和眼、面部。在检眼镜的光线透入被检眼内的同时,检者通过观察孔窥见被检者眼底,如不能看清,可旋转正、负球面透镜转盘,即能得到清晰的眼底像。

  眼科检查:眼的一般检查,包括眼附属器和眼前段检查。主要目的是看黄斑的视功能。一般人认为,视力正常就是指能够看清视力表中的1.5或1.0,而实际上检查视力正常与否的标准是:视力矫正后能否达到标准,即验光配镜后的视力能否达到标准。

来源资料:《国际眼科杂志》 2005年 第4期

5看东西有重影治疗/预防

  看东西有重影的防治:在生活中要正确用眼,忌斜视等不良的方式。佩戴合适的眼睛,单眼复视,当一只眼被遮挡,另一只眼单独看东西时出现重影,这种重影的症状往往不算太严重,只是看到的东西边上出现虚影,多因眼部本身疾病所引起。比如,屈光不正(尤其是散光)是最常见的原因,通过佩戴合适的眼镜可以得到纠正。此外,早期白内障、角膜病变、晶体半脱位等均可造成单眼复视。

  预防看东西有重影要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家长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婴幼儿在发热、出疹、断奶时,家长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如灯光照明要适当,不能太强或太弱,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可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机与电脑,不看三维图等。

来源资料:《中华眼科杂志》 2003年 第12期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看东西有重影症状描述
2看东西有重影症状起因
3看东西有重影症状诊断/鉴别
4看东西有重影症状检查
5看东西有重影治疗/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