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甜,又名口甘。口中自觉有甜味。多属脾胃湿热。可见于平素嗜食甘肥厚味的消渴病人。又见脾胃气阴两虑而口甜,多由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导致气阴两伤、虚热内生、脾津受灼所致,表现为口甜口干而饮水不多、气短体倦、不思饮食、皖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即使喝白开水也觉甜,或甜而带酸。中医认为,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常见人群,辛辣厚味食物食用过多、年老或久病伤及脾胃一般都会有口甜症状。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因而口内也有甜味。《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转为消渴”。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国内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1年 第4期
口甜的起因常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糖尿病患者,前者是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引起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而感觉口甜,后者则由于血糖增高,唾液内糖分亦增高,觉得口中发甜。根据口甜发生的原因,临床上一般把口甜分为脾胃热蒸口甜和脾胃气阴两虑口甜,前者多因过食辛辣厚味之品,滋生内热或外感邪热蕴积于脾胃所致,表现为口甜而渴、喜饮水、多食易饥,或唇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苔燥、脉数有力等。
患了这种病,应该及时到专业医院进行诊治,在此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从科学的检查入手,从各个方面检查身体状况,了解病因,确定病情,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这种病,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样病情才有利于康复,所以选择一家正规的医院是很关键的。
来源资料:《江苏中医药》 2012年 第3期
口甜相关诊断:出现口甜症状多半是因脾胃虚弱而起。脾胃虚弱为本中医理论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虽然病因病机有多种,但脾胃功能状态是决定因素。临床所见有的患者每因外感或某餐“多吃了一口”,即引起胃脘胀满,泛泛欲呕,不思饮食,或大便失常,舌苔即变得黄腻。寻根问源,无论是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所致,总能找到脾胃虚弱的病本。脾胃虚弱,不能正常运化谷物水液,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和滞久则化热,可形成湿热;同时各种疾病因素很易引发虚弱之脾胃功能失调而生湿热。
另外,饮食不节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饮食自倍,脾胃乃伤”。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证。
口甜源于脾胃湿热,也会间接出现以下症状: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口甜还需与以下相似症状相鉴别:(1)口酸:中医认为,口酸多为肝胆之热侵脾所致,这种情况是因为肝胃不和,以致胃酸过多引起。多见于胃炎和十二指肠溃疡。
(2)口苦:人体单独能产生苦味的器官是胆,若感到口苦,即可认为是肝胆出了问题,多见于肝胆急性炎症。常见人群:常吃燥热的食物者、癌症病人。经常熬夜或抽烟的人早上醒来会也感到口苦。
(3)口辣:自觉口辣的人舌温可能偏高,室温18℃~22℃时,正常人的舌温大多在33℃~35℃之间,口辣者有时可达36℃以上。中医认为,口辣以肾阴不足、肝火偏旺为多,其次为肺热。常见人群: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长期低热者。
来源资料:《家庭医药》 2003年 第2期
口甜相关症状检查:症状表现为口甜口干而饮水不多、气短体倦、不思饮食、皖腹作胀、大便时干时软。由于味蕾细胞都是由周围上皮细胞更新,所以味觉的恢复至少在10天以上。不过一定要及早发现治疗,味觉障碍产生后一个月内发现进行治疗也是可以的。可通过口腔内窥镜检查,口腔内窥镜医师可以在清晰直观的图像的辅助下,进一步发现患者口腔病变,及时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由疾病引起的异常征象,比如口腔粘膜红肿、起水疱、发生溃疡或出现斑点等。需要检查人群是口腔有异常颜色,疼痛,溃烂,气味等相关症状的人。
来源资料:《中医临床研究》 2014年 第22期
口甜的相关治疗: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常所致,因此当我们经常出现口甜时,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早进行治疗。我们可根据患者产生口甜的具体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如觉得口中发甜,可能是脾热,应吃一些青菜清火,如果口甜还伴有口渴、多尿、多食,就应到医院检查是否有糖尿病。当患者到医院检查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时除了要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相关的药物治疗以外,平时还可以用薏仁,百合,山药,莲子来煮粥,这有利于患者恢复健康。
口甜或口甘说明脾虚,脾胃相表里,脾胃不合。因此虚要补,要慢慢调理,平时在日常饮食中,多吃些补中益气的食物,比如山药就是不错的一种食品,平时还容易买到,山药补脾补气的要药,同时,还不会增加血糖,是很好的一种补品,另外,熬姜汤,也是温中驱寒的,可以温煦脾胃,也可以辅助使用。此外甜属脾,患者可适当吃点健脾胃的中药。如归脾丸,健脾丸等。
口甜的相关预防:口甜常是由脾胃湿热引起的,而引起脾胃湿热的主要原因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烹调食物时口味尽量清淡。进食时充分咀嚼,让食物与味蕾接触机会增加,提高其兴奋性。每餐不吃得太饱,让味蕾经常处于兴奋状态。避免刺激性及过冷过热的食物。这些可能破坏舌面的味蕾,影响味觉神经,使口味越来越重。
来源资料:《国内乡村医药》 2005年 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