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面色灰暗发生在糖尿病患者,并与药物相关。面色灰暗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没有光泽,血色,出现萎黄、枯黄、暗淡、污垢色等。中医认为女性脸色灰暗,具体表现有“六黄”:(1)面色暗黄(2)面色萎黄(3)面色蜡黄(4)面色土黄(5)面色灰黄(6)面色枯黄。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国科学美容》 2003年 第12期
面色灰暗属肝肾阴虚,肝不能藏血,肾不能纳水,心肾不能安泰,水火不能互济而出现代谢功能紊乱所致。面色灰暗系心脾两虚所致。脾虚则血不能正常运行,出现血淤气滞,不思饮食,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肌肤干燥。面色灰暗归肝、肺之经,虚热风气不畅所致。面色灰暗脾胃功能弱所致。脾胃是生化之源,大肠为输出谷道。生化之源不足,荣血亏损,水谷失运,阻遏气血。久则使颜面土黄,干燥无华,脸上出现黄褐斑。面色灰暗多为肺脾失去健运,水湿内停,气血不充,湿热熏蒸于面,使颜面出现烟熏灰黄之色。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求医问药》 2009年 第4期
面色灰暗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有些健康的人,末梢血液循环较好,稍一活动,面色就比较红润;有些人在害羞、愤怒、惭愧时会脸红;有些人可因饮酒而引起面色灰暗;住在高山上的人,因为空气较稀薄,身体需要更多的红血球以吸收足够的氧气,而红血球携带的血红素一旦增加,脸的颜色就会比较红;有的人因更年期脸红,有的人因全身性疾病都可以引起脸红。如高血压、肺结核、红斑狼疮等。对生理性面色灰暗不必顾虑。至于病理性面色灰暗,就要请医生诊治。面色灰暗需与以下症状相互鉴别:
面色苍白:苍白脸色是由于脸部毛细血管充盈不足而引起的,中医认为这是体质差的表现。此外,如大出血、休克引起毛细血管强烈收缩,甲状腺机能减退、慢性肾炎、铅中毒等,也均会引起脸色苍白的现象。
面色青紫:面孔、口唇等处颜色发青发紫。青紫又叫紫绀,是因为血液中有一种不带氧的血红蛋白、叫一种还原血红蛋白的量增多时,透过了皮肤比较薄的口唇周围等处的结果,因为这种还原血红蛋白的颜色呈暗紫色,透过皮肤后解表现出青紫。
来源资料:《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1年 第12期
动脉血气分析可帮助面色灰暗患者确诊病情,该检查是指对各种气体、液体中不同类型的气体和酸碱性物质进行分析的技术过程。其标本可以来自血液、尿液、脑脊液及各种混合气体等,但临床应用最多的还是血液。血液标本包括动脉血、静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等,其中又以动脉血气分析的应用最为普遍。过去因为医疗条件落后,判断缺氧只能靠临床症状估计,而酸碱失衡也仅仅根据症状和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来判断。由于临床症状和CO2CP受多种因素影响,可靠性较差,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机体是否存在酸碱平衡失调以及缺氧和缺氧程度的可靠指标。目前,动脉血气分析在临床各科低氧血症和酸碱失衡的诊断、救治中,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检验项目。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1年 第3期
面色灰暗患者需要均衡饮食,使身体摄入足够的营养成分。适当进行体育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如有原发病,应积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是药物或毒物引起的,最好的治疗就是立即停用致病物,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则应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果是可治愈的疾病,原发病治愈后,铁粒幼细胞贫血即消失。贫血严重是可以应用大剂量Vit
B6100~200mg/d,必要时可输血,另外如有缺铁的指标可补充铁剂。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医药导报》 2002年 第S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