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症状 > 食管反流症状

食管反流症状

目录

1概述
2病因
3诊断
4鉴别
5预防
展开
收缩
  • 别名:食管反流病
  • 患病部位:腹部,胃部、食道
  • 所属科室:内科,消化内科
  • 细分症状:生理性食管反流症状、病理性食管反流症状
  • 相关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急性单纯性胃炎、慢性胃炎、贲门癌
  • 相关检查:胃总酸度测定、酸返流试验、胃生理盐水排空试验
  • 相关药品:莫沙必利、奥美拉唑、丽珠得乐、吗丁啉、复方消化酶
  • 相关症状:充血、打嗝、继发感染、咳嗽、溃疡、鳞状上皮、流涎

1食管反流症状概述

概述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表现。由于胃液酸性物的刺激,可导致食管炎、上呼吸道炎等疾病。当胃液吸入气道可引起哮喘发作。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哮喘患者出现恶心、泛酸、上腹部烧灼痛表现。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吸入少量胃液也可刺激气道受体而诱发哮喘。   在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胃烧灼热感症状约77%,反酸感觉者约55%。任何可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的因素均可加重反流。但约23%的患者无症状,亦称“沉默反流”。胃食管反流是消化道疾病的一种表现。由于胃液酸性物的刺激,可导致食管炎、上呼吸道炎等疾病。当胃液吸入气道可引起哮喘发作。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哮喘患者出现恶心、泛酸、上腹部烧灼痛表现。   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即使吸入少量胃液也可刺激气道受体而诱发哮喘。   在哮喘患者中,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胃烧灼热感症状约77%,反酸感觉者约55%。任何可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的因素均可加重反流。但约23%的患者无症状,亦称“沉默反流”。

2食管反流症状病因

  胃液吸入气道可引起哮喘发作。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为45%~60%;胃烧灼热感症状约77%,反酸感觉者约55%。

  任何可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张力降低的因素均可加重反流。

  1.哮喘患者出现恶心、泛酸、上腹部烧灼痛表现。

  2.胃食管反流可同时伴急性吸入性肺炎、肺脓肿等,吸入量大时可使pH降低,严重破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和正常肺组织。

  化学物刺激反应使肺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严重时可导致ARDS的发生。

3食管反流症状诊断

  夜间咳嗽、喘鸣、胸闷、喘息突然发作者伴有恶心、反酸、上腹部烧灼痛,尤以体位变化时加重,或在应用茶碱类治疗后症状加重,则可初步诊断为哮喘伴有胃食管反流,需排除少数肥胖者由于腹部脂肪增多、腹部膨胀、胃内压增加引起反流者。对疑有吸入胃液患者,可行双通道24 小时测定食管胃pH 以确定诊断。

  实验室检查:

  酸碱度测定 胃食管反流吸入量大时可使PH 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在激发试验中,若酸性液体流入气道,那么支气管痉挛作用将增加2 倍以上。

4食管反流症状鉴别

  诊断上要注意和心源性哮喘、COPD夜间喘鸣加剧以及反复发生的微小肺栓塞等加以鉴别。

  可并发急性吸入性肺炎,肺脓肿。

  急性吸入性肺炎:系吸入酸性物质、动物脂肪如食物、胃容物以及其他刺激性液体和发挥性的碳氢化合物后,引起的化学性肺炎。严重者可发生呼吸衰竭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常有吸入诱因史,迅速发病,多于1~3小时后出现症状,临床表现与诱发病因有关,如由于气管-食管瘘引起的吸入性肺炎,则每于进食后有痉挛性咳嗽、气急。在神志不清情况下,吸入时常无明显症状,但1~2小时后可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迅速出现紫绀和低血压,常咳出浆液性泡沫状痰,可带血。两肺闻及湿罗音,可伴嗜鸣音。严重者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脓肿:是由于多种病因所引起的肺组织化脓性病变。早期为化脓性炎症,继而坏死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多发生于壮年,男多于女。自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肺脓肿的发生率已大为减少

  夜间咳嗽、喘鸣、胸闷、喘息突然发作者伴有恶心、反酸、上腹部烧灼痛,尤以体位变化时加重,或在应用茶碱类治疗后症状加重,则可初步诊断为哮喘伴有胃食管反流,需排除少数肥胖者由于腹部脂肪增多、腹部膨胀、胃内压增加引起反流者。对疑有吸入胃液患者,可行双通道24 小时测定食管胃pH 以确定诊断。

  实验室检查:

  酸碱度测定 胃食管反流吸入量大时可使PH 降低。

  其他辅助检查:在激发试验中,若酸性液体流入气道,那么支气管痉挛作用将增加2 倍以上。

5食管反流症状预防

  1.对少数因肥胖引起胃食管反流者应酌情减肥。

  2.饮食上应尽量避免产生胃酸过多的食物。

  3.必要时需考虑抗反流手术治疗。

下载求医通安卓版
词条目录
1食管反流症状概述
2食管反流症状病因
3食管反流症状诊断
4食管反流症状鉴别
5食管反流症状预防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