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光又称"羞明",是眼病的一种症状。眼睛不能耐受光线的刺激,常伴有眼睑痉挛流泪。眼睛畏光及不舒适感,正常反应会将眼睛眯小或使用其他物品帮忙隔离阳光的照射,以减轻眼睛不适的现象,但有些人在普通的光度下也会觉得不适,我们就可称这些人的眼睛有畏光的情形。
畏光,就是通常所说的“眩目”,或者说“伯光”,是由于眼部的感觉神经受到刺激后,引起的感觉异常,表现为对日常的光线感到很刺眼,严重的甚至不能睁眼,多见于角膜异物、角膜炎及角膜外伤,虹膜炎、结膜炎、白化病、脑肿瘤、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以及奎宁、砒剂、碘剂、滨剂等中毒等也可以引起畏光。值得注意的是当婴幼儿出现畏光,要注意是否有先天性青光眼。此外,扩瞳也会引起畏光,待瞳孔缩小后就会好了。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畏光
畏光的病因可概括为3大类:
1.最常见造成眼睛怕光的是眼睛前段的炎症反应,其中包括了:结膜炎、角膜炎、角膜异物、角膜破皮、角膜溃疡、虹膜炎及虹膜睫状体炎等。另外,如乾眼症患者因缺乏足够的泪液滋润,对外界的刺激会较敏感,也会有眼睛畏光的情形;
2.有些非炎症性的眼睛疾病也会引起眼睛畏光,如白化症,无虹彩症,自体遗传造成的全盲症,白化病,脑肿瘤,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以及奎宁,砒剂,碘剂,滨剂等中毒等。
3.有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引起眼睛畏光的情形,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脑膜炎,蜘蛛膜下腔出血,甲状线机能亢进及头部外伤者,都会有畏光的情形.先天性的青光眼或本身的虹膜颜色较淡者,对於光线也较无法阻挡。
来源地址:http://www.a-hospital.com/w/畏光
通常所说的视觉障碍,主要是指中心视力下降。此外,视觉障碍还有多种形式。当罹患某种眼病时,有时见中心视力发生障碍,有时也可同时伴有几种视觉障碍,如畏光、复视、色视症等。某些特殊的视觉障碍,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有些眼病,往往不需要特殊的仪器设备和专科医师检查,就可以通过特异性的视觉障碍而自己作出诊断。临床上易与畏光混肴的常见的视觉障碍有以下几种:
复视
将一个物象看成两个,有单眼复视和双眼复视之分。双眼复视常因眼外肌麻痹引起眼球活动受限所致,单眼复视多为晶状体半脱位或多瞳症引起。
色视症
视物时,所有物体呈现一种异常的颜色。可由眼屈光中间质颜色的改变引起,如核心性白内障的棕黄色调引起黄视,玻璃体内大量积血引起的红视,也可因某些药物引起,如巴比妥类药物中毒产生的黄视,洋地黄中毒引起的黄白视等。
黑蒙
指眼睛看不见光亮,眼前漆黑一片。多见于视网膜、视神经或脑部疾病患者。另外,在心脏病、高血压或低血压发作时,也偶可见到。其中临床最常见者为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来源资料:《祝您健康》1988年第6期
眼睛畏光的一般检查,应当有系统地先右后左,由外向内,按顺序进行,才不致于遗漏重要的体征。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对有穿破伤或深层角膜溃疡 的眼,切忌压迫眼球(如翻眼睑等),以免加重损伤;对疼痛较重或刺激症状较明显而主要诊断已经明确者,可先做处理,待症状缓解后再做进一步检查;如果诊断 尚未明确,可滴0.5%卡因液1~2次,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检查,对小儿患者,一般不要强调系统检查,一些必要的但又带有不适感的检查或操作,如翻眼睑等, 应放在最后。
眼及眶区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眼及眶区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CT扫描可提供一种高分辨力、切面图像及灰阶眼部图像,它以 X线为能源而显示人体的层面图像。目前CT已很普及,从而为眼睛畏光的诊断提供了一种优越的检查方法。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眼部病变的CT分析和诊断上仍存 在诸多问题。
来源资料:《西医眼科学》 第二章 眼科检查法
如何治疗畏光:
要保护眼睛,要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B族的食物。维生素B族缺乏会导致眼睛畏光、流泪、烧疼及发痒、视觉疲劳等。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有谷类、肝脏、小麦胚芽、豆类、牛奶 、肉类等。常喝菊花茶也可以养肝清火明目。
其中维生素B2缺乏常会导致视神经炎、睑缘炎、结膜炎等。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睛畏光光、流泪、结膜充血等。如果常吃含维生素B2丰富的食物,如酵母、奶品、牛肉、动物肝脏、黄豆、菠菜、苋菜、木耳、葵花籽及水果等,将有助防治上述眼病发生。
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眼睛对黑暗环境适应能力减退,严重时容易患夜盲症。维生素A的较好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以及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薯以及橘子、杏子、柿子等。
如何预防畏光:
1.注意用眼卫生。在电脑前工作的时间不易太长,应当间期性的放松眼部;
2.对眼眼进行定期检查,以防止眼部疾病的发生;
3.多吃绿色食物,尤其是要吃一些水果、蔬菜和胡萝卜等富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也需要吃、蛋、乳和蔬菜等含有维生素b1的食物。
来源地址:http://www.100md.com/html/200809/2477/4006.htm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