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眼神经麻痹时,出现上眼睑下垂,眼球向内、向上及向下活动受限而出现外斜视和复视,并有瞳孔散大,调节和聚合反射消失。周期性现象为间脑植物神经中枢发生之节律性冲动直接作用于动眼神经引起。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华眼科杂志》 1994年 第1期
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此型较少见,绝大多数为单眼,其原因为发育异常或产伤所致。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后天性动眼神经麻痹虽较先天性动眼神经麻痹为多见,但在与眼球运动有关的三对脑神经中,它是较少发生的。临床上动眼神经的分支麻痹较动眼神经麻痹多见。动眼神经上支麻痹较下支麻痹为多见。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5年 第6期
1.动眼神经麻痹再生错向综合征:动眼神经麻痹后再生紊乱时,眼外肌被再生方向错误的神经纤维所支配,可以伴随各种眼球运动,有奇异的眼睑运动表现为患眼企图下转或内转时出现眼睑退缩或瞳孔缩小,一般无自动节律改变,个别病例周期性痉挛与再生错向合并存在多见于先天性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急性期或恢复期。
2.Marcus-Gunn综合征:又称下颌瞬目综合征,由MarcusGunn首先描述故而得名。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常见于先天性上睑下垂合并上直肌麻痹的患者,表现为先天性上睑下垂与翼状肌的特殊连带运动即同侧翼状肌受刺激时患眼下垂和眼睑退缩,这种眼睑退缩常发生在张嘴、下颌前突咀嚼及伸舌等运动时,瞳孔无异常改变其病因可能与三叉神经分支错向到第Ⅲ脑神经支配提上睑肌的位置有关。
3.Marin-Amat综合征:又称反下颌瞬目综合征。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特点是当张口及下颌运动时出现眼睑下垂,闭口或停止咀嚼时上睑下垂消失。
4.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周期性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肌肉间兴奋传递障碍,具有反复复发与缓解倾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早期出现上睑下垂单眼或双眼,晨轻午后重,瞳孔括约肌受累较晚。麻痹肌的麻痹轻重程度及斜视度数变化较大常有复视,注射新斯的明或滕喜龙后上述症状减轻或消失。
来源资料:《临床眼科杂志》 2005年 第2期
动眼神经麻痹的检查主要依赖详细的眼科神经学检查,包括眼睑下垂、眼位外斜、瞳孔扩张、两眼协调性不佳等等症状,视网膜、视乳头检查也是一个重点,另外一个检查的方向则是放在排除足以危害其他组织器官的疾病。因此,除了基本眼科神经学的检查之外,我们也必须进行某些影相学检查(电脑断层CT、核磁共震仪MRI、血管造影) ,排除掉一些进行性的疾病,若是病患原先本身并无特殊的全身性疾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则要怀疑是否有脑神经血液,血管,,肿瘤等疾病,也就是要排除第三对脑神经路径上的病变,如果有必要,会同神经科专家做适当的会诊也是相当重要。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8年 第3期
动眼神经麻痹的治疗方式在於找出原始病因,同时针对病因做必要合适的处理,以单纯小规模梗塞的动眼神经麻痹来说,大多数病患都会自然痊愈,只有部分病人在六个月的时候需要接受斜视或是眼睑的矫正,在等待神经修复的过程中,由於双眼复视的问题,常会造成病患的困扰,这时候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病患单眼的视力尽管并无明显减退,但是两只眼一起看的结果就会变得相当模糊,常常会有双影的现象,容易在走路的时候跌倒,这时候以适当的镜片矫正,或是暂时将一只眼睛掩盖起来,可以有效缓解病患的症状,然而,若是患者的动眼神经麻痹是由肿瘤,血管瘤,等等进行性疾病所引起,这时候就必须联合神经科医师来做会诊,针对病灶做出适当的处理。
众所周知,此病的发病率依然是很高,一旦确诊后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切勿随意服用药物,对于处于治疗中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外,还需要提高免疫力,做好生活中的护理,清淡饮食,平时可以适当的进行有氧运动,最后,提醒患者,定期复查是很关键!不要忘记!
来源资料:《上海针灸杂志》 2002年 第5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