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口腔两侧黏膜或舌头上有时会出现状似奶块的白色片状物,而且不易去除。这是由是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顽固性鹅口疮即是指此病迁延难愈。白色念珠菌为酵母样菌,卵圆形,革兰染色阳性,不耐热,喜酸恶碱,生长最适宜的pH为4~6。可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而产生酸和气体,发酵蔗糖产酸,不发酵乳糖。
来源资料:《当代医学》 2010年 第19期
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为酵母样菌,卵圆形,革兰染色阳性,不耐热,喜酸恶碱,生长最适宜的pH为4~6。可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而产生酸和气体,发酵蔗糖产酸,不发酵乳糖。白色念珠菌由完整的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及胞核组成。其胞壁与其致病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胞壁主要由多聚糖组成,如甘露聚糖和葡聚糖等。外层的蛋白质和甘露聚糖形成复合物在表面形成网状结构,有助于表面抗原的表达并与黏附作用有关。
此病的发生和诸多因素有关,一旦出现明显的病症,就要及时就医治疗,如果盲目用药或者延误治疗时机,很有可能病症进一步发展,甚至影响生活和健康,对此,对症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提醒患者们,我们需要有所重视,不要延误看医生的时间。并且,还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只有这样,自身的身体健康才会有所保障,疾病也才能更好的远离。
来源资料:《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9年 第1期
口腔难愈的白色片状物与婴儿吐乳之后留在口腔的凝固乳块有时难以区别。婴儿吐乳之后,舌上残留奶块,其状与鹅口疮相似,但以温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除去凝固的白色奶块。而口腔难愈的白色片状物则不易把白屑擦去,若擦去,其下面的粘膜则见潮红、粗糙,有时出血。以下是口腔难愈的白色片状物的诊断方法: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来源资料:《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0年 第3期
口腔难愈的白色片状物多是由一种霉菌(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患,医学上称为鹅口疮,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严重者可出现出现呼吸、吞咽困难等症,因此一旦出现,便需及时进行检查,以免耽误后期治疗。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来源资料:《国内医学创新》 2015年 第2期
治疗:出现口腔难愈的白色片状物,可用棉花千蘸些制霉菌素溶液(每10毫升冷开水中含20万单位制霉菌素)涂在口腔患处,或用1%龙胆紫涂口腔;或用2~3%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洗口腔;或涂些冰硼散或硼砂甘油。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吃奶后用1%龙胆紫溶液滴于新生儿的舌下,让其舌头活动而转涂到整个口腔。一般每日滴2~3次,同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每日二次,每次各一片,压碎成粉,加水溶解后喂。
预防:新生儿口腔难愈的白色片状物是可以预防的,平时只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会生长了,此外,于每次喂奶前,先将奶头揩净,双手也要洗干净。新生儿所用食具,应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
来源资料:《临床医药实践》 2008年 第1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