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漏即为“油耳”,又名湿型耵聍、湿耳朵、软耵聍、油状耵聍等,耳漏是指从外耳道内流出一些非脓性的液体,排泄物为油状皮脂,有润滑皮肤和对外来异物,如昆虫等有粘着作用。耳道分泌物多数人是干燥成鳞屑状,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一般来说,有狐臭的朋友大多都是“油耳”,但却并不是绝对的。
患这种病的人越来越多,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了能够远离此病的困扰,我们平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学会适当地分解,并保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而且要有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改变厌食的不良习惯。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食物。
来源资料:《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4年 第1期
耳漏是由于耳部的特殊分泌物造成,耳朵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又分耳廓和外耳道。外耳道约长3公分,在其外1/3的耳道皮肤上长着细毛,并含有皮脂腺。皮脂腺是正常的分泌腺。它排泄油状皮脂,有润滑皮肤和对外来异物,如昆虫等有粘着作用。耳道分泌物多数人是干燥成鳞屑状,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少数人分泌物始终呈油状或糊状粘稠的、颜色为深褐色的物质,即形成耳漏。
耳漏的发生与人种和民族有关,有人统计,虾夷族占100%,白人和高加索人占90%。蒙古人为20%,日本人在20%以下,而我国汉族的发生率最低,在5~7%。
来源资料:《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01年 第6期
耳漏的诊断可通过患者症状进行判断,外耳道皮肤的大汗腺分泌过度造成耳漏,使耳垢表现为黄色柔软稀薄或粘稠的油脂状物,一般来说,有狐臭的朋友大多都是油耳,但却并不是绝对的。只是有狐臭的人比较常见而已。
耳漏的鉴别诊断:
1、如果流出来的液体是浆液性,外耳的皮肤上又伴有红斑丘疹或水疱,有时液体流到哪里,哪里的皮肤就出现红斑或水疱,这种情况大多是外耳道湿疹。
2、如果流出来的是血性液体,可能是由于儿童用手指挖耳所致,或是耳道内长了乳突状瘤,或是异物刺伤等,这些需要寻找原因,对症处理。如果是一个长期有慢性中耳炎的成年人或中老年人,突然流出血性液体,则要想到是中耳癌的可能,应及时请医生检查。如果头部受了外伤,或者小儿从床上跌下,发现耳道内有清亮的液体流出,说明颅底有了骨折。这种清亮的液体是脑脊液或称脑脊液耳漏。
3、如果流出的液体是粘脓性,而外耳道又没有疖肿的话,则液体大多数来自中耳,不同类型的中耳炎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下面我们要分别阐述。
来源资料:《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1999年 第4期
耳漏的检查可通过耳内镜检查,耳鼻咽喉CT检查可排除一些耳部恶性疾病,如发现有血性耳漏应加强CT检查,及早辨别是否为中耳癌。此外还有声阻抗检查,通过特殊检查对耳朵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1、耳鼻咽喉CT检查:耳鼻咽喉的CT检查是通过CT对耳鼻咽喉进行检查的一种方法。
2、电测听:是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记录因声音刺激而在听觉系统诱发的电位变化的方法。
3、耳、鼻、咽拭子细菌培养:耳、鼻、咽部的细菌均来自外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但在机体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和其他外部因素下可以出现感染等而导致疾病。因此,耳、鼻、咽部拭子细菌培养能分离出致病菌,有助于中耳炎、鼻炎、鼻窦炎、白喉、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等的诊断。标本由医生采用无菌棉拭子,采取患者病灶部位的分泌物送检。
来源资料:《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6年 第16期
耳漏患者的治疗可以选用棉签蘸3%双氧水、7%酒精、4%硼酸酒精(任选一种),轻轻卷擦外耳道分泌物。卷擦过程不可将棉签探入耳道过深,以0.5~1公分为宜,当心擦伤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如已形成耵聍栓塞,应及时请医务人员取出。
血性耳漏多数与外伤有关,但应警惕血管瘤或中耳癌。如果脓液中带血,并有恶臭或有严重的耳痛、头痛,应怀疑中耳癌的可能性。应取外耳道或中耳可疑组织作病理检查,以便确定诊断,及时治疗。
耳漏的预防措施:
积极预防和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同时,还应积极治疗鼻及咽部慢性炎症,如慢性扁桃体炎等。注意保持耳内清洁。不可用力抠鼻。预防鼓膜外伤,已有鼓膜外伤未愈或者陈旧性穿孔者不宜游泳,洗澡时须防止水入耳内。哺乳期的妈妈应正确掌握哺乳姿势,哺乳时应将宝宝抱起,使头部竖直。如乳汁过多应适当控制流出速度。
来源资料:《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1999年 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