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痛有二,一谓目、白眼痛。一谓目珠黑眼痛。盖目、白眼痛属阳。故昼则疼甚。点苦寒药则效。经所谓白眼赤脉法于阳是也。目珠黑眼痛属阴。故夜则疼甚。点苦寒药反剧。经所谓瞳子黑眼法于阴故也。凡目痛皆属于热之所致,烦燥者气随火升也。
其实,大家一定要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就要及时就医诊断一下,不要盲目用药,否则会适得其反,甚至累及性命,对于患者来说,除了对症治疗外,还需要做好自身的护理工作,远离一些诱发此病的食物,最好是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每日如果身体状态允许的话,建议适当做些运动
来源资料:《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5年第3期
人有目痛如刺触,两角多眵,羞明畏日,两胞浮肿,泪湿不已,此肝木风火作祟,而脾胃之气,不能升腾故耳。人生后天,以脾胃为主,脾胃一受肝木之制,则土气遏抑,津液干涸,于是木无所养而干枯,风又袭之,则木更加燥。眼目肝之窍也,肝中无非风火之气,而目欲清凉得乎。
人有目痛既久,终年累岁而红赤不除,致生肉扳睛,拳毛倒睫者,乃误治之故也。大凡目疾初痛,则为邪盛,目疾久痛,则为正虚。人有目痛后迎风流泪,至夜则目暗不明,一见灯光两目干涩,此乃少年时所丧元阳,又加时眼,不守色戒,以致伤损大,故孔不闭,风寒透入其孔,内气即虚,外邪难杜,故尔出泪也。
人有患时眼之后,其目不痛,而色淡红,然羞明恶日,与目痛时无异,此乃内伤之目,人误作实火治之,又加不慎色欲,故尔如此。人有阴火上冲,两目红肿,泪出而不热,羞明而不甚,日出而痛轻,日入而痛重。此非虚症之痛乎。然不在肝而在肾也。肾中无火,下焦寒甚,乃逼其火而上行,浮游于目而目痛也。
人有目痛,二瞳子大于黄精,视物无准,以小为大,人以为内热之故也,谁知是气血之虚,而骤用热物火酒以成之者乎。人有目痛之余,两目白尽变为黑,不痛不疼,仍能视物无恙,毛发直如铁条,痴痴如醉,不言不语,人以为血偾之症也,谁知是肾邪之乘心乎。经既不通,则热无可泄,不下行而转壅于上,而肝之窍开于目,乃走肝而目痛矣。
来源资料:《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
目痛多伴有其他眼症状,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外,还要注意眼痛的部位及性质,如角膜病变的疼痛是磨痛,像眼里有沙子的感觉,并伴有刺激症状;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的眼痛则是眼酸、眼痛,伴同侧偏头痛,睫状部有明显压痛是其特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眼痛为眼球剧烈胀痛伴同侧偏头痛,同时有视力障碍,虹视雾视、恶心、呕吐等球后视神经炎则是眼球深部疼痛、眼球运动或压迫眼球时感到球后部钝痛;眶上神经痛者疼痛剧烈,夜间重,眶上切迹处有明显压痛点,屈光不正,调节疲劳时眼痛多与视近物有关,闭目休息后好转;全眼球炎、眶蜂窝织炎等为全眼及眼眶胀痛,眼球运动时痛且伴剧烈头痛及全身急性感染症状。
通过以上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种病有所了解,所以得了此病,一定要及时选择正规医院就诊,越早治疗,不仅恢复的比较快,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成本,所以对于此病,希望大家要重视起来,如果发现身体有此病的症状,要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以免病情越来越严重。
来源资料:《辽宁中医杂志》2014年第11期
目痛患者要注意全身检查、体温脉搏等有无全身急性感染征象、有无颅脑及副鼻窦疾患。眼部检查注意视力,有无眼睑红肿、内翻、倒睫、眶周肿物、瘘管、窦道、眼球突出运动障碍、泪囊部红肿、压之溢出分泌物、结膜充血或睫状充血、巩膜充血、结节角膜、异物浸润、溃疡角膜后沉着物前房渗出、积脓、积血、虹膜前后粘连萎缩、结节瞳孔大小、形状、光反应以及眼底改变,必要时验光现眼压。由于目珠胀痛可能是青光眼、角结膜病变、视疲劳、眶上神经痛等引起,还要做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加以判断。
实验室检查
对感染性疾病注意血象检查,对上述某些疾病寻求病因应测定红细胞沉降率、血液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结核菌素试验等。
器械检查
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除外角膜炎、溃疡、异物以及虹膜睫状体炎、青光眼等病变,眼底铺检查玻璃体、眼底变化,前房角镜检查有助于青光眼类型的诊断,视野检查对青光眼及球后视神经炎有诊断意义,影像检查可以判断眶骨眶内及眼球有无异常改变。
来源资料:《河南中医》2010年第10期
目痛患者可以选择复方金银花颗粒、夏枯草露、蚕沙及荠菜子。复方金银花颗粒功效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风热感冒,喉痹,乳蛾,目痛,牙痛及痈肿疮疖等症。夏枯草露功效主治瘰疬,鼠瘘,目痛,羞明。蚕沙有祛风除湿、清热明目、活血定痛的功能。主治风热目痛、风湿性心脏病。荠菜子功效主治去风,明目。治目痛,青盲,翳障。
目痛患者首先要注意安全,防止外伤,还要讲究卫生,保护视力,要避免时邪调和情志。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在家庭食谱中以蔬菜和水果为主,有助舒缓目痛感,还能预防远期衍生的眼睛疾病。
来源资料:《中草药》2007年第4期
关于我们|招贤纳士|联系我们|用户协议|帮助中心|网站地图|内容合作|友情链接|新浪微博|下载安卓客户端
免责声明:求医网所有建议仅供用户参考。但不可代替专业医师诊断、不可代替医师处方,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相关责任。 Copyright © 2016 QIUYI.CN 京ICP证111012号 公安备案号11011202000697 京ICP备11039101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